跳到主要內容

欲解管治困局 必須正本清源從制度入手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06日 06:35
2014年0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面對嚴重的管治困難,施政舉步維艱,這相信是香港社會大多數人都認知的事實,但這個事實的成因和出路,不同政治派別的人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派意見認為,《基本法》賦予特首廣泛的權力,只要特首找到理念相近的人協助,訂出符合香港實際需要的政策,勇於向議會和公眾推銷,不難實現強政勵治,不一定要推行普選或對政制作重大變革。我們不同意這個看法。


政制不改 強政勵治無從談起

指香港現行政制毋須動手術的人認為,建制陣營中有3股力量﹕其一,公務員基本上是循規蹈矩的,只要特首和司局長跟着規章制度決策,就算政策決定不為公務員認同,公務員隊伍仍會專業地執行政策。其二,建制陣營中的工商界人士本質上就是親建制的,他們很重視與北京的關係,許多人兼任了港區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在內地有千絲萬縷的經營關係,只要中央官員打個招呼,他們就會歸隊護航。其三,建制陣營在立法會內有左派政黨如民建聯、工聯會支持,這些政黨有時候為了爭取民意和選票,會批評政府或提出政策修訂建議,但在關鍵時候肯定會歸隊。在這3股力量的支持下,只要特首施政取向大致獲民意支持,就算泛民主派聯手反對,仍能貫徹推行。過去特區政府偶嘗敗仗,主要是因為在民意爭奪戰上不夠主動進取,令部分建制派人士動搖立場,只要更着力地團結建制派,有效施政應該不成問題。就算2017年特首普選無法實現,特區政府也不會陷入無法管治的政治危機。


這一派人士的謬誤在於過分短視,以為更聰明地運用權術,更有效地左右民意,就能解決管治困難。香港今天面對的管治困局,源於結構性的政制缺陷,例如泛民在歷屆立法會選舉中都取得近六成的選票,但只能當永恆的反對派,無法參與制訂及推行政策;建制陣營在立法會的大多數,主要是靠功能組別維持,許多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狹窄,缺乏民意認受性,被市民視為小圈子利益的代表,令政治制度失去公平;更重要的一點是,特首並非普選產生,代表性比若干功能組別議員也有所不如,這樣的特首要持續地主導民意走向,倒逼議會妥協,是近乎不可能的,上屆特首曾蔭權一度有這樣的幻想,以為派錢派福利收買人心,就能壓服議會,實現強政勵治,最終亦是失敗收場。


以現屆政府上台一年多的經驗來看,其施政方針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項﹕其一,在房屋土地等問題上致力打擊地產霸權,試圖扭轉上任特首炮製的樓市狂潮;其二,在民生政策上致力收窄貧富懸殊,通過長者生活津貼(每月2200元)等福利手段扶助低下階層;其三,在政制發展上嘗試推動普選,同時致力扶持北京信任的人士進入各個決策及諮詢機構,進一步鞏固建制派的實力。表面看來,除了扶持親北京人士進入建制,這3點方針都有利於特首爭取民意認同,為何特首的民意支持度卻不升反跌,愈來愈不受民眾歡迎?而且,建制陣營內部的團結度和凝聚力也持續下降,矛盾和分裂不斷呈現?


香港市民是理智的,而且多數市民在心理上認同自己屬於中產階層,目前樓價處於歷史高位,完全脫離市民購買力,特首推行辣招遏抑需求兼盡力增加供應,大多數市民是支持的,但一旦樓價回落,已置業的市民看到資產價值下跌,就可能改變看法,屆時社會對是否應該讓樓價進一步下跌可能有尖銳分歧,特區政府不論往哪一邊靠都可能會得罪半數市民。同樣道理,現時庫房因樓市及股市壯旺而連年水浸,政府要千方百計減少財政盈餘,市民對增加福利開支抗拒不大,一旦經濟周期逆轉,政府收入下降甚至出現財赤,中產納稅人對於大增福利開支就會有強烈意見,特首爭取民意的基礎若是建基於大派福利劫富濟貧,很容易會後欄失火。


單憑扶植親京力量 只會火上加油

至於政治方針,如果本屆政府成功落實2017年特首普選,形勢還有可為;如果普選無法實現,香港社會積累了30年的民主政改期望落空,社會的怨氣和撕裂將如火山爆發一般,屆時特區政府單憑扶持親北京力量加入建制,非但無法平息局面,反而會火上澆油,令社會更動盪不安。一個缺乏民意授權的特首,是不可能駕馭這種撕裂衝突的局面的。


【政改與管治系列之五•逢周一見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