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美儀﹕庫房水浸也勿對超支面不改容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06日 06:35
2014年0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現今生活在香港,「錢唔係錢」的感覺實在強烈得很。


一個市區樓齡三四十年的400呎單位至少要400萬元,到茶餐廳吃個晚飯要五六十元才能埋單,再看政府近期向立法會提出的撥款申請,幾乎真的以為香港地底有石油,公帑會源源湧出。


發展局在去年11月曾披露,在過去10年立法會批出逾630項工程撥款申請,當中34宗因為超支需再向立法會追加撥款。就如蓮塘/香園圍口岸工程,政府指因建築成本大增,令工程嚴重超支53%,當局需要向立法會追加逾85.5億元建築費撥款,令工程總額增至248億元。醞釀多年的香港電台將軍澳新廣播大樓興建計劃,由於這些年內的建築成本上升,造價由2009年的16億增至現時的60.5億,增幅近4倍。這些公務工程超支情况令人觸目驚心。


建築資產諮詢公司EC Harris在去年公布的2013年全球城市的建築成本排行中,香港被評為建築成本最貴的城市,該公司指香港昂貴的建築成本導致了其成為了十大房價最貴的城市之一。香港刻下正處於十大基建的高峰期,不論建材與建造業從業員的人工,也被搶得火熱。


以香港現時的財力物力,的確還可以承受這些公務工程的超支撥款,但政府絕不能因庫房經常水浸便對超支面不改容,由此帶來的後遺,如高得瘋狂的樓價在成本高企下恐怕還要持續一段日子,基建項目可產生的經濟效益回報期可能因此被拖長,這些都未必是香港社會可持續承擔。政府有必要重新審視各項工務工程的迫切性及建造規模,例如十大工程中尚未動工的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是否可以放緩處理,又如港台新大樓,是否可縮減不必要的部分,壓縮建造成本?妥善運用公帑乃政府應有之義。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