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委託哈佛學者撰寫的研究警告,西方政府債務水平逼近200年高位,無論以任何歷史標準衡量都處於極端水平,發達經濟體恐會重演「1930年代大蕭條式債務違約」,須進行債務重組或推行發展中經濟體的資金管制措施或儲蓄稅等措施,降低債務水平。目前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超過1.3萬億美元,一旦出現任何債務風險,都可能令中國外匯儲備蒙受巨大損失。
哈佛經濟學者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及羅戈夫(Kenneth S. Rogoff)撰寫的報告指出,目前發達經濟體制訂經濟政策時,傾向認為發達經濟體的狀况有別於發展中經濟體,只需實行緊縮措施、寬鬆貨幣政策及刺激經濟措施多管齊下,發達經濟體就可恢復正常增長,將債務維持在可負擔水平,毋須像發展中經濟體般,進行債務重組、實施資金管制、容許較高通脹及開徵儲蓄稅等,以降低負債水平。
促歐元區大規模注銷債務
政府專家一般認為,若發達經濟體效法發展中經濟體的嚴厲措施,只會打擊市場信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不過萊、羅的報告認為,若發達經濟體對自己的經濟評估過分樂觀,抗拒大刀闊斧的措施,只會令危機蔓延,損失不斷加劇。報告指出,歐元區債務合併(debt pooling)雖可避免債務重組或違約,但代價是北歐納稅人負擔加重,可能令歐洲貨幣聯盟(EMU)核心國家負債加劇,甚至出現衰退。報告暗示,德國等債權國早應當機立斷,大規模注銷債務,而非由集體承擔債務拖延時間。
報告稱,翻查歷史,發達經濟體在1930年代債台高築之際,也實施過發展中經濟體式的減債措施。當時美國持有的歐洲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國債,便出現廣泛違約,最後獲美國寬免大量債務,其中法國獲減免的國債,相當於法國GDP的24%,英國的減幅相當於GDP的22%,意大利則相當於19%。美國本身也在1933年要求自己的債權人放棄追討相當於16%GDP的債務。
發達國家以往用以減債的「金融壓制」(financial repression)措施,包括資金管制、為息率設限、蠶食存款(方法如推高通脹,令實際利率變成負利率)。在二戰後幾年,英、美的實際利率為-2%及-4%,意大利和澳洲更達-5%。
美債務相當GDP 109%
報告稱,近年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債務不斷攀升,當前債務相對於GDP遠高於發展中經濟體的水平(見圖1)。根據IMF預測,歐元區今年政府債務相當於GDP的比例達95.3%,美國更達109.2%。整體發達經濟體的政府債務相當於GDP的水平將達109.5%,而發展中經濟體的比例只是33.6%,反映富國也需要像發展中經濟體般債務重組,尤其是歐洲外圍經濟體。
(綜合報道)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