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爸爸》潮」推動育兒革命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07日 06:35
2014年01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湖南衛視一檔親子類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熱透兩岸三地,不僅創下了僅次於「年夜飯」央視春晚的高收視率,就連還未開拍的第二季廣告收入也已超逾10億元人民幣,同時,一部正在籌備中的電影版《爸爸去哪兒》將趕在除夕上映。筆者身邊不少「80後」甚至「90後」小友看後,都紛紛表示希望盡快「造人」,一起「去哪兒」。


這股既見真金白銀也可能催生嬰兒潮的《爸爸》熱,讓人們看到了內地龐大的育兒產業商機,也反映了內地正在經歷的一場育兒革命。


節目中,5位明星化身「超級奶爸」,帶孩子來到陌生的村莊開始72小時的郊野生活,並沒有媽媽們的伴隨。於是,星爸們學習生火做飯,笨拙地為孩子梳頭編辮子,以及講睡前故事。吸引觀眾們樂於觀看的亮點是,在這個長期受「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影響的社會,這些事情通常都是媽媽們做的。


喜歡哪位爸爸也是觀眾們熱中討論的話題。是榜樣式爸爸林志穎,陪伴式爸爸張亮,還是傳統式老爸郭濤?


《爸爸去哪兒》的熱播,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有關家庭教育以及父親角色的討論場。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位是中國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中國有「嚴父慈母」的傳統,傳統家庭中,父親人在場,情感卻不在場。在一些地區的文化中,甚至有「嚴父不抱孩子」的傳統。


而如今,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社會流動性加劇,加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使得父親更少有照顧孩子的機會。現代家庭中,父親「人」也不在場了。「我負責掙錢養家,你負責在家帶娃」,有成為現代家庭的「新社會分工」的趨勢。


內地新一代父母 育兒有相應反思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嚴重缺位的後果已經逐漸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警覺。有內地學者指出,缺少了父親必要的垂範,男孩在承擔壓力和責任方面的教育便極易出現缺失,進而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危機。而在父親乃至雙親同時缺位影響下的內地所謂「留守兒童」現象,其隱患也在漸次暴露。


所幸,內地新一代父母在育兒方面已經有了相應反思。新一代父母已經意識到「分工式」的「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傳統觀念中「嚴父慈母」的弊病,並在改進育兒觀念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在此情形下,《爸爸去哪兒》在內地的推出,無疑迎合了上述思潮。


每一期《爸爸去哪兒》播出後,圍繞劇中幾位星爸及孩子們的表現,內地網民都會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展開討論,其中不乏一些育兒心理師,立足於專業角度對此進行分析,並給父母及準父母們提供建議。這打破了以往育兒是私人的、自主的傳統觀念,突顯了新生代父母在育兒上的開放心態。


無論是傳統孝道,還是內地「獨一代」的「小皇帝」、「小太陽」,都是從父母角度出發育兒的產物。更加尊重孩子,更加注重育兒心理規律,將是內地新一代父母的育兒特點。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