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有位朋友提出了一個有點意思的實驗:如果十天不看新聞、不與其他人談時事,單憑日常生活去感受周圍的現况,感覺會是怎樣?
我沒有做到足十天,但適逢假期,按朋友的提議嘗試了幾天,感覺怪怪的,頗為有趣。首先,原來人真的是群體動物,不看新聞、絕口不討論時事,既不容易做到,心裏面也不舒服。以前每早起牀打開iPad上網看新聞,改變習慣就好像是要把自己捆在一個細了很多的空間裏面,唯有多看娛樂八卦消息補償一下。
不看不談新聞 心裏不舒服
第二,事實上若非碰着聖誕新年假期時段,要幾天不讀新聞也不可能。再不留意公共問題,有些時事始終是與生活息息相關:香港進入流感高峰期、相繼發現「H咩N咩」禽流感個案,不能不知。
第三,話說回來,不看新聞也確實有好的一面:生活多些和諧和快樂。沒了政客評論員批評政府每個政策,和對每個芝麻蒜皮事件的處理手法、沒了各「頭文字派」的人的嘴臉、沒了分析員把世界解釋得既複雜又充滿變數,只有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本分、享受與家人一起的時間。
當義工感覺踏實和充實
甚至是去當義工,要接觸社會上比較不幸的人們,起碼是在做實事,比起在討論虛無縹緲的「問題」和「政策」時的無力感,感覺踏實和充實得多。
還有,當你留意周圍的事物,你會發覺我們的這個城市其實很好。我有參與的幾個社會企業項目:輪椅的士、低收入家庭住屋、跑步跑入社區等,搞活動從來都是一呼百應,而且因為香港的制度(比較)清晰,做事算是順暢。同一件事在歐美地方,單是面對官僚機構和次等的基建,已經叫人泄氣。
別讓政治噪音 影響心情
過了新年,我重新仔細閱讀新聞,才猛然發覺特首快要提出施政報告,政府已逐步漏些消息出來測試水溫,各政治勢力也開始擺定姿態甚至陣勢。例如傳聞重推成立科技局,有泛民議員立即說會考慮拉布,有建制議員提議政府可以繞過立法會、在特首下面設立科技專員辦公室。當然,資訊科技界的議員發起「緊急聯署」、「希望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前向特區政府和特首發聲要求立即重設科技局,並促請全體立法會議員支持」。
未來幾星期,新聞又將會是充斥着吵吵鬧鬧。我得不時提醒自己:別讓政治噪音太影響心情,現實中的經濟和生活都很不錯,要心存感恩、多做實事。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我沒有做到足十天,但適逢假期,按朋友的提議嘗試了幾天,感覺怪怪的,頗為有趣。首先,原來人真的是群體動物,不看新聞、絕口不討論時事,既不容易做到,心裏面也不舒服。以前每早起牀打開iPad上網看新聞,改變習慣就好像是要把自己捆在一個細了很多的空間裏面,唯有多看娛樂八卦消息補償一下。
不看不談新聞 心裏不舒服
第二,事實上若非碰着聖誕新年假期時段,要幾天不讀新聞也不可能。再不留意公共問題,有些時事始終是與生活息息相關:香港進入流感高峰期、相繼發現「H咩N咩」禽流感個案,不能不知。
第三,話說回來,不看新聞也確實有好的一面:生活多些和諧和快樂。沒了政客評論員批評政府每個政策,和對每個芝麻蒜皮事件的處理手法、沒了各「頭文字派」的人的嘴臉、沒了分析員把世界解釋得既複雜又充滿變數,只有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本分、享受與家人一起的時間。
當義工感覺踏實和充實
甚至是去當義工,要接觸社會上比較不幸的人們,起碼是在做實事,比起在討論虛無縹緲的「問題」和「政策」時的無力感,感覺踏實和充實得多。
還有,當你留意周圍的事物,你會發覺我們的這個城市其實很好。我有參與的幾個社會企業項目:輪椅的士、低收入家庭住屋、跑步跑入社區等,搞活動從來都是一呼百應,而且因為香港的制度(比較)清晰,做事算是順暢。同一件事在歐美地方,單是面對官僚機構和次等的基建,已經叫人泄氣。
別讓政治噪音 影響心情
過了新年,我重新仔細閱讀新聞,才猛然發覺特首快要提出施政報告,政府已逐步漏些消息出來測試水溫,各政治勢力也開始擺定姿態甚至陣勢。例如傳聞重推成立科技局,有泛民議員立即說會考慮拉布,有建制議員提議政府可以繞過立法會、在特首下面設立科技專員辦公室。當然,資訊科技界的議員發起「緊急聯署」、「希望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前向特區政府和特首發聲要求立即重設科技局,並促請全體立法會議員支持」。
未來幾星期,新聞又將會是充斥着吵吵鬧鬧。我得不時提醒自己:別讓政治噪音太影響心情,現實中的經濟和生活都很不錯,要心存感恩、多做實事。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