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邵逸夫一手創立邵氏電影王國,成為夢工場大亨。六叔一直抱持「顧客至上」的宗旨,觀眾不喜歡的戲,他絕不會拍, 甚至會把「曳」片燒掉,因此贏得「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金漆招牌。後來六叔手下猛將鄒文懷辭職,自立門戶開設嘉禾電影公司,形成兩雄對立局面,邵氏多次錯失人才,如李小龍和許氏兄弟等,導致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滑落,逐漸減產。
《貂蟬》《江山美人》獲獎無數
邵氏於清水灣建立邵氏影城,猶如「東方荷李活」,共攝製近800部電影,雄霸東南亞影壇數十年,屢獲殊榮,包括1958 年林黛主演、李翰祥導演的《貂蟬》,在第5屆亞洲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5個主要獎項;1959年,《江山美人》於第6屆亞洲影展中獲最佳影片。
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高峯期,旗下名導演及明星如雲。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台屢創賣座紀錄,掀起黃梅調電影熱潮。1966年,胡金銓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以男演員為主導的陽剛路線;翌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超過100萬港元,標誌着新派武俠潮流的形成。
掀黃梅調新派武俠潮
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他於1975年拍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式巨著。後來邵氏進軍國際,1973年以《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國電影市場;1978年,邵氏兄弟在荷李活投資1600萬美元拍攝《地球浩劫》,由辛康納利、妮坦莉活、亨利方達等主演。
鄒創嘉禾 伙李小龍衝擊邵氏
1970年4月,鄒文懷離開邵氏成立嘉禾電影有限公司,以優厚條件爭取與導演羅維及李小龍合作,憑首部電影《唐山大兄》打響招牌,亦令李小龍一炮而紅;第二部《精武門》創下香港影壇賣座紀錄,而之後的《猛龍過江》更成功打入國際影壇,令嘉禾發展一日千里。邵氏多次錯失人才,於70年代中期開始滑落,逐漸減產。鄒文懷與邵逸夫在事業上水火不容,但鄒文懷曾在訪問中說: 「我從來沒有當他是敵人或仇人,沒有邵逸夫,就沒有鄒文懷。」
《貂蟬》《江山美人》獲獎無數
邵氏於清水灣建立邵氏影城,猶如「東方荷李活」,共攝製近800部電影,雄霸東南亞影壇數十年,屢獲殊榮,包括1958 年林黛主演、李翰祥導演的《貂蟬》,在第5屆亞洲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5個主要獎項;1959年,《江山美人》於第6屆亞洲影展中獲最佳影片。
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高峯期,旗下名導演及明星如雲。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台屢創賣座紀錄,掀起黃梅調電影熱潮。1966年,胡金銓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以男演員為主導的陽剛路線;翌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超過100萬港元,標誌着新派武俠潮流的形成。
掀黃梅調新派武俠潮
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他於1975年拍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式巨著。後來邵氏進軍國際,1973年以《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國電影市場;1978年,邵氏兄弟在荷李活投資1600萬美元拍攝《地球浩劫》,由辛康納利、妮坦莉活、亨利方達等主演。
鄒創嘉禾 伙李小龍衝擊邵氏
1970年4月,鄒文懷離開邵氏成立嘉禾電影有限公司,以優厚條件爭取與導演羅維及李小龍合作,憑首部電影《唐山大兄》打響招牌,亦令李小龍一炮而紅;第二部《精武門》創下香港影壇賣座紀錄,而之後的《猛龍過江》更成功打入國際影壇,令嘉禾發展一日千里。邵氏多次錯失人才,於70年代中期開始滑落,逐漸減產。鄒文懷與邵逸夫在事業上水火不容,但鄒文懷曾在訪問中說: 「我從來沒有當他是敵人或仇人,沒有邵逸夫,就沒有鄒文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