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撤換總編輯引起軒然大波。香港媒體步入政治寒冬,連自己也當了頭條,這種諷刺從未間斷。據說這次《明報》地震,跟報館在港視一役的敢言報道相關。這固然難以證實。
畢竟,港台叮走吳志森,或商台調動李慧玲之際,也得找個漂亮理由,力陳跟「政治」無關。然而每一次,媒體管理層,甚至老闆,跟編輯部和前線工作者的分歧和矛盾,倒是昭然若揭。今次事件有兩點值得思考。
都不是什麼秘密了。媒體老闆因為跟大陸有大量的生意往來,而中國除了是一個龐大市場外,中國政府更是這個市場的強大把關人,因而當中的千絲萬縷所導致的媒體自我設限,恰恰成了言論自由最容易遭攻破的隙罅。這種中國因素控制香港媒體的隱蔽方式,讀者可以到2012年10月出版的學術研究〈香港傳媒——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黎佩兒所著),找到充分的論證。
這方面,如何釋除公眾疑慮,還有待《明報》交代。
其次,有個說法,說《明報》何其溫和,早已被河蟹云云。然而問題正在這裏。為什麼一份溫和報章,也漸漸失去了存活的空間呢?放大至整個社會,這種情况難道不是似曾相識?像是說,愈來愈多從前不上街的公民,難道不是都站了出來?在此,《明報》地震,其實是當下香港的政治縮影,因每個公民在各自的崗位上,也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劉進圖。
政治所關注的,其實是對「公」的承擔。因而近年全面政治化的局面,其實是指一份公民自覺,即在政治全面敗壞的當下,仍堅持以公民信念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力挽狂瀾。因而在此之前,我們已看到了很多溫和公民一反常情站出來:學生及家長擋住國教、老師撐住通識、大學教授搞佔中,正如,媒體人守住新聞業。
政改前夕,這是全社會無可迴避的公民運動。
畢竟,港台叮走吳志森,或商台調動李慧玲之際,也得找個漂亮理由,力陳跟「政治」無關。然而每一次,媒體管理層,甚至老闆,跟編輯部和前線工作者的分歧和矛盾,倒是昭然若揭。今次事件有兩點值得思考。
都不是什麼秘密了。媒體老闆因為跟大陸有大量的生意往來,而中國除了是一個龐大市場外,中國政府更是這個市場的強大把關人,因而當中的千絲萬縷所導致的媒體自我設限,恰恰成了言論自由最容易遭攻破的隙罅。這種中國因素控制香港媒體的隱蔽方式,讀者可以到2012年10月出版的學術研究〈香港傳媒——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黎佩兒所著),找到充分的論證。
這方面,如何釋除公眾疑慮,還有待《明報》交代。
其次,有個說法,說《明報》何其溫和,早已被河蟹云云。然而問題正在這裏。為什麼一份溫和報章,也漸漸失去了存活的空間呢?放大至整個社會,這種情况難道不是似曾相識?像是說,愈來愈多從前不上街的公民,難道不是都站了出來?在此,《明報》地震,其實是當下香港的政治縮影,因每個公民在各自的崗位上,也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劉進圖。
政治所關注的,其實是對「公」的承擔。因而近年全面政治化的局面,其實是指一份公民自覺,即在政治全面敗壞的當下,仍堅持以公民信念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力挽狂瀾。因而在此之前,我們已看到了很多溫和公民一反常情站出來:學生及家長擋住國教、老師撐住通識、大學教授搞佔中,正如,媒體人守住新聞業。
政改前夕,這是全社會無可迴避的公民運動。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