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央黨史研究專家楊奎松前日在中文大學展示其對中國大饑荒時期(1959-1961年)的黨史研究成果時稱,時任國家主席的最高決策者毛澤東是大饑荒的「始作俑者」,其所推行的統供統銷及人民公社政策都直接導致饑荒;但當時積累多年的春荒問題、蘇聯逼債、官僚化乃至當時經濟工作最高負責官員陳雲、李先念和薄一波等人也有不可逃脫的責任。
大躍進3年 3500萬人非正常死亡
楊奎松表示,農民出身的毛澤東在1953年後,因第一個五年計劃不順利、糧食供應緊張,所以毛改變其農業政策,開始執行接近於蘇聯式的「統購統銷」的糧食政策。據學者引述中共官方的統計數字,毛澤東主導的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導致全國各地約3,500萬人口「非正常死亡」。
楊認為,當時鼓吹「大躍進」的中共副主席劉少奇及書記處書記鄧小平對饑荒僅負間接責任,當時負責全國經濟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第一任財經委主任陳雲,及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李先念、財經委副主任薄一波等制定「統購統銷」糧食政策的經濟工作最高負責人,則應承擔主要責任。
楊稱,該政策以中央角度出發,忽略基層情况;同時促使毛加速農業集體化改造,「他相信公有化越高,共產主義程度越高,所以要推進農業合作化,提倡『人民公社』,讓農民交糧更要求增產翻倍,這直接導致大饑荒。」事實上,1957年反右運動之後,幾乎無人再敢逆毛意。他指出,包括負責執行政策的各省市、地、縣第一書記,乃至基層落實的公社書記及大隊幹部都有逃不掉的關係,中國官僚體制決定他們都向中央看,使得毛澤東當時對農村的了解失真。
指毛澤東初時不知大饑荒
對於各界最關注的大饑荒死亡人數,楊奎松回避指出,楊繼繩的《墓碑》就微觀展示當時的死亡情況,「但計較數字並無意義,無論是死了1000萬還是3000萬,只要是死了人就是犯罪。」他堅持指出,毛1959年對饑荒並不了解,直至1960年才知道,但不知道確切數字。
明報記者 果蕾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