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極地資源爭奪白熱化 中國分一杯羹欠實力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12日 06:35
2014年0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南極考察船「雪龍」號為了救援俄羅斯船而身陷險境,一度無法破冰而出,儘管最終藉着天氣轉變幸而突圍,但中國近年一再在文宣上聲稱的「大國崛起」,顯然在這次事件中未獲確認。當美國及俄羅斯都有足以破冰3米的破冰船的時候,中國的破冰能力只有1米,2米的差距客觀說明中國近30年的南極考察仍是處於初班階段,遠未至於成熟。


北極幾成美俄禁臠

南極上世紀中開發

南極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全面開發的大陸,論及戰略性,此刻仍未能與北極相比,北極早已開發的主要原因,除了幾個參與開發的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冷戰年代美蘇競相在北極一帶設立長程雷達站以監視對方的核武動靜,北極很大程度其實已成為美蘇的禁臠,其他國家難以踏足。南極的情况與北極不同,到1955年才有美國、蘇聯及日本等12國簽訂《南極條約》,除了協調在南極的科研計劃,更重要是「暫時擱置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條約參與國家日多,現時有約50國簽署,但其中只有28國有表決權,其他國家則只能列席會議。這一分別表明了南極的爭奪還是處於「先到先得」的階段,較早登陸或設立觀測站的國家便有發言權。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南極的阿根廷在南極有13個站,俄羅斯及美國各有12個及6個,中國4個;中國自1980年代以來,至今已對南極考察30次,急起直追的態勢頗為明顯。


南極是自然資源寶庫,全球72%的淡水在南極冰層,石油存量估計可達1000億桶,約是美國存量的5倍;此外還有約5000億噸的煤層及豐沃的鐵礦,還有大量磷蝦。這些都是各國的目光所在,尤其是能源的儲量巨大,說得坦白一點,南極考察科技,說到底就是在這片白色冰層上插旗佔地,準備一旦放寬限制,就大興工程直挖下去。因此各國破冰船對南極絡繹於途,就是為了極地的利益,不至被別國搶去,近年澳洲對中國的加緊南極考察常有微詞,便是早來者怕被新來者佔去利益的反彈。


這次「雪龍」號遇險,是因為它搶救600海里外的一艘俄羅斯船,自己反墮險境。南極一帶天連冰冰連天,船隻有難,最接近的當有義務,「雪龍」號這次義不容辭出手相助,風範可嘉,後來身陷險境是始料不及。不過,救人熱誠反而險些累及本身,反映出來的是中國在極地的基本條件仍不合格,不必說到像俄羅斯擁有核能破冰船的超高水平,連美國的破冰3米破冰船水平也沒有。中國要在南極站穩陣腳,「同志仍須努力」。


經北極進入歐洲

應付印度洋一旦被封

反觀北極,中國近年動作不少,5次派隊考察,去年5月取得北極理事會觀察員資格。前年「雪龍」號訪問冰島,2012年時任總理溫家寶曾造訪冰島,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商人黃怒波2011年起便有意購買冰島地皮作度假設施,這連串行動被西方認為是中國極地攻勢的一部分。事實上,北極冰川融化,中國正設想經北極進入歐洲的航運路線,以免只有經南海入印度洋一途,况且北極礦產豐富,全球13% 的未開採石油及三成天然氣都在北極,資源潛力不比南極少,發展空間很大。


中國在1970年代對兩極幾乎是無法觸及,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最近10年經濟快超越日本及德國,對各類資源需求大增,戰略的自我保護意識亦大為加強。南極及北極的天然資源已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要伸手分一杯羹自是必然,北極的航運路線更是大戰略,足以在南海印度洋遭到阻截時,仍能藉北極進入歐洲。不過,由於中國起步晚,「雪龍」號救人反險累己,皚皚冰雪映照出的是與美俄的巨大差距,要染指極地,就要加一把勁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