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英導演記錄社運少年光影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12日 21:35
2014年01月12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牛津碩士畢業的英國導演Matthew Torne自2003年暫居香港,便深深愛上這地方。2011年,他再度來港,省吃儉用租住深水埗劏房,以鏡頭追蹤兩名「未夠秤」的少年如何投身社運,包括退學後加入社民連的馬雲祺(馬仔),以及當時尚未為大多數人熟悉的黃之鋒(之鋒)。紀錄片《Lessons in Dissent》 (中文暫名《未夠秤》)由2011年底開始拍攝,直至2012年9月反國教科示威結束,記錄了17歲的馬仔在多次示威活動中的默默耕耘,亦記錄了15歲的之鋒如何由寂寂無名的中學生變成12萬人集會的領袖。


2012年是風雲變色的雙選舉年,若這年的香港是一部電影,命運便選擇了這兩名少年分別於台前、幕後參演。馬仔與之鋒原是同班同學,都就讀匯基書院,但馬仔選擇輟學,全情投入社運,其後加入社民連;之鋒在14歲時成立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其後都是你我都知道的歷史。


偶遇示威 被之鋒風采吸引

Torne原打算找余若薇等名人拍一部講香港政制的紀錄片,沒料到最後拍的卻是兩個無名少年。2011年8月,他在做資料蒐集,碰上學民思潮示威,集會只得「小貓三兩隻」,直到之鋒走到咪高峰前回答記者提問,Torne眼前一亮:「他辯才滔滔,我聽不懂全部也看得出來。」而認識馬仔,是在另一次示威活動。「馬仔留一頭長髮,輟學,穿著哲古華拉T-shirt走在街上,大家很容易認為這人有問題。但這個少年對政治、文化等知識豐富得出奇。」其後Torne才知道,兩個看來大相逕庭的少年原來讀過同一間學校,住在同一區。Torne說:「他們成長背景相似,卻在做這麼不同的事,雖然殊途同歸。」


馬仔凌晨掛橫額 印象深刻

電影中,Torne最喜歡的其中一個片段,是2012年9月17日的政總集會。「一群穿著校服的學生在人群中派水,他們都是14到17歲的年輕人,卻這樣有責任感,這麼成熟,他們才應該是香港的領袖。」另一片段,是馬仔在六四前夕的凌晨,兩點鐘於銅鑼灣街頭掛橫額,「這種工作半點也不好玩,不像六四遊行般熱鬧,很寂寞,但他相信這是應做的事」。馬仔因為燒國旗被捕,判罰社會服務令,Torne聳聳肩:「其實香港的示威都很溫和,我在英國燒國旗就沒有問題」。


住劏房 靠小額捐款拍攝

作為一個英國人,Torne被香港吸引,甚至在牛津的碩士畢業論文,寫的也是香港政制,「這部電影,是我給香港的情書」。來港拍片,Torne為了省製作費,在深水埗租住劏房,牀太短,逾6呎高的他得拿東西墊腳。電影大部分資金都來自小額捐款,「他們都是關心香港的人」。


他說,籌款時很難向其他人解釋香港的情况﹕「香港的問題,就是要抽絲剝繭才能明白這裏發生什麼事。香港看起來有很多選舉,很民主,其實一點民主也沒有。特首由數百人選出,立法會看起來是民選,但其實半數人不是直選,而且半點權力都沒有。難以想像,在21世紀,香港仍是殖民地的政制。」


料短期難普選 憧憬少年成領袖

問及香港短期內會否實現普選,他反問﹕「怎麼可能?中央不會容許。」但對香港的前景,他卻表示樂觀:「馬仔與之鋒不止是兩個人,而是代表了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我看到愈來愈多年輕人站出來,他們沒有選擇離開,因為他們關心香港。現時中共最年輕的高層都60歲,2047年,這班年輕人便會是香港的領袖。」


明報記者 黃熙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