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 Touch Wood﹕生活尋木記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12日 06:35
2014年0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知對各位讀者而言,去旅行時最重要的是什麼?在著名景點拍下到此一遊的相片然後盡快上載至社交網站?買下一篋又一篋的戰利品滿載而歸?於小弟而言,上述兩者雖然是難以抗拒的誘惑,但更為吸引的,是隨意在大街小巷蹓躂,在捨棄什麼資料或指引的情况下去感受一個城市的人文氣息,無論是車站、超市、菜市場和各式各樣的商店,真實而流動的風景往往令人對一個城市有更深刻的印象。自從主持了「觸木」這個專欄後,每趟外遊時找尋各種和木有關的人或事也成了趣味盎然的新節目,上期介紹過匠心獨運的丹麥設計博物館,今期就介紹一些融入了生活中的東西吧!


老器物

盛載歲月和故事

北歐國家向來盛產優質木材,加上先進而環保的木材加工技術(例如加壓灌注防腐劑於木材深層細胞的處理),使木材成為北歐人生活和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天然資源。位於丹麥的哥本哈根,當然亦能承襲其優勢,而且北方的氣候本來就較南方乾爽,木製東西都不易發霉,因此能保存一段較長時間,作品仍然品相完好、質量不變。例如筆者在街頭閒逛時碰上一家專賣老器物的店子「fil de fer」(法文店名,是線的意思),除了不少工業味道甚重的金屬東西,好些木盆、盛芝士和薄餅的木板、木架子和木櫈等,至少也有幾十年歷史,刻劃在木材上的,盡是歲月和故事的痕迹,要不是體積太大和價錢昂貴,筆者起碼搬一兩件回來。


聖誕老人一家

跳脫溫馨

無論舊貨還是新設計,哥本哈根除了到處都有不少店子賣的東西跟木頭有關,連街頭巷尾的地盤圍欄、花圃籬笆、公共長椅、酒吧門外的站桌,甚至是信手拈來用作展示貨品的木卡板,統統自然地流露出一種質樸的美學和物盡其用的價值觀。因我前往之時為十一月底,四周都滿是聖誕裝飾;和香港不同的是,在金金銀銀的閃爍裝飾之外,不少以木材簡單地創作出來的小東西同樣大受歡迎,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近郊民宿附近看到的一列聖誕老人,粗幼不同的樹枝垂直擺放,隨意在頂部斜斜切割出一小部分,然後一家大小繪畫出不同的臉孔,便成為高矮肥瘦各不同的造型,跳脫和溫馨的感覺絕對是花錢也買不來呢!


企理二手倉

一山又一山

談到物盡其用,不能不提這次旅程的一段意外驚喜,話說又是在街上信步徘徊之際,遇上一間賣懷舊東西的小店,太太買了一件小東西後店員告訴我們:「若喜歡舊東西的話,不要錯過一個在碼頭旁邊的小貨倉,每逢隔個周六便會營業,裏頭的東西包羅萬有啊!」翌日乘巴士前往,凜冽的海風真不能小覷,然而一步入倉庫,寒意便被興奮取代了,一檔檔的二手店並列,不但賣的東西各有不同,而且井然有序、阡陌縱橫,瓷器、銀器、杯碟、玻璃、書籍、黑膠、家俬、燈飾、衣物、玩具……目不暇給之餘不禁讚歎,何以人家的二手倉庫如此「企理」?如此亂中有序?倉庫較後的位置更存放了一山又一山的家俬(有圖有真相、可沒有誇張),按類別分區,不少當地人都來尋寶;價錢方面,更是合理有餘,同樣一件狀况良好,折算為千多港元的二手北歐式地櫃或餐桌,在香港的價格卻動輒近萬至過萬。其實價錢還是其次,值得深思的是舊物件本身的耐用程度,以及人們對物件珍惜之態度,相較起同樣是北歐的東西,某大品牌的書架,未用已彎的層板一早家傳戶曉,舊的二手家俬為何反而能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何故每逢農曆新年前夕,香港各大小屋苑丟棄出來的家俬是如此浪費?


哥本哈根

緩慢的沉澱

九天旅程眨眼完結,回港後縈繞腦際的,既不是富麗堂皇的宮殿,也不是各種經典設計,而是一種緩緩的生活步調和恰好便足夠的價值觀。無論是香港或中國,我們總是活在一種永無止境的追逐,種種表面風光背後,除了躁動不安,便是各樣敗絮其中,踏實安穩且能歷久常新的東西每每離我們而去,相反哥本哈根迷人之處,正正是在緩慢中的沉澱。


後記

一直有讀「觸木」這專欄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每次小弟寫的後記大多是欷歔之詞,然這趟哥本哈根之旅接觸到的人和事,卻使我重新相信,香港現時單一的價值觀雖然不是朝夕間能改變,但無論是一篇微不足道的故事、一齣票房不佳的電影,還是一篇短短的專欄,只要一點一滴地累積下來,每個人逐漸的思考一下,相信有天我們的城市總能醞釀出不一樣的生活態度,也總比漫無目的地嗟怨來得有意義。如果大家對營營役役的辛勞和拼搏感到怠倦,何不嘗試一下放慢腳步,由生活的小節中重新尋回久違了的悸動?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http://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文、圖 天仁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