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後日(周三)將發表施政報告,據報道,醞釀多時的低收入家庭補貼將會出爐,政府有意向在職貧窮兼要供養子女的家庭,提供每月每名子女不多於1000元的資助。在庫房充裕之際,政府增加福利資助是應有之義,但必須目標明確地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新津助項目應重點針對跨代貧窮問題,重點照顧新一代,而且必須以鼓勵就業為綱,更重要的是,公帑必須用得其所,因此資產審查必不可少。
根據政府去年9月公布的貧窮報告,本港102萬貧窮人口中,超過53.8萬人(約15.7萬戶)來自在職貧窮家庭,佔整體窮人約52.8%;當中逾14萬人屬貧窮兒童,佔整體貧童約67%。報告又顯示,近七成的在職貧窮家庭是3至4人住戶,平均每名就業成員要供養約3人,月入僅得1萬元。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亦指出,在職貧窮家庭是扶貧中「首要關顧的組群」。
由此可見,在職貧窮確是社會必須關注的,而近年香港經濟暢旺,政府收入豐厚盈餘滿溢,適當地增加福利開支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必須照顧以下3點﹕
一、重點照顧新一代﹕過去一直有人建議,現在百物騰貴,政府應開倉派米。此說法美其名曰人人有份,實際上卻嚴重浪費公帑,等同向有錢人派錢。福利開支只應針對有需要的一群,一般健全成年人都有責任自食其力,因此新津貼應重點處理跨代貧窮問題,尤其協助有兒童的貧窮家庭。把公帑投放到新一代身上,社會爭議會最小。
二、以鼓勵就業為綱﹕政府推出津貼用意雖好,但總有部分人明明有辦法自食其力,卻偏偏貪圖利益想盡辦法要鑽進福利網,結果連累其他真正有需要的人都可能同遭白眼。政府在制度設計上必須顧及誘因問題,鼓勵受助者就業,愈願意工作的人受惠愈多,刻意逃避工作只懂伸手的人,沒資格申請援助。
三、堅持資產審查﹕自政府開始醞釀發放低收入家庭補貼開始,就有政黨極力反對資產審查,聲言擔心造成標籤效應云云。按此邏輯,難道政府的其他資助(包括綜援、公屋等)統統都應撤銷資產審查?這跟乘直升機在市區上空撒鈔票,有何分別?
政府民望低落,有強烈誘因大灑金錢收買人心,立法會議員民望同樣高不到哪裏,大灑金錢收買人心的誘因更加強烈,公眾及輿論必須審慎監察,要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根據政府去年9月公布的貧窮報告,本港102萬貧窮人口中,超過53.8萬人(約15.7萬戶)來自在職貧窮家庭,佔整體窮人約52.8%;當中逾14萬人屬貧窮兒童,佔整體貧童約67%。報告又顯示,近七成的在職貧窮家庭是3至4人住戶,平均每名就業成員要供養約3人,月入僅得1萬元。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亦指出,在職貧窮家庭是扶貧中「首要關顧的組群」。
由此可見,在職貧窮確是社會必須關注的,而近年香港經濟暢旺,政府收入豐厚盈餘滿溢,適當地增加福利開支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必須照顧以下3點﹕
一、重點照顧新一代﹕過去一直有人建議,現在百物騰貴,政府應開倉派米。此說法美其名曰人人有份,實際上卻嚴重浪費公帑,等同向有錢人派錢。福利開支只應針對有需要的一群,一般健全成年人都有責任自食其力,因此新津貼應重點處理跨代貧窮問題,尤其協助有兒童的貧窮家庭。把公帑投放到新一代身上,社會爭議會最小。
二、以鼓勵就業為綱﹕政府推出津貼用意雖好,但總有部分人明明有辦法自食其力,卻偏偏貪圖利益想盡辦法要鑽進福利網,結果連累其他真正有需要的人都可能同遭白眼。政府在制度設計上必須顧及誘因問題,鼓勵受助者就業,愈願意工作的人受惠愈多,刻意逃避工作只懂伸手的人,沒資格申請援助。
三、堅持資產審查﹕自政府開始醞釀發放低收入家庭補貼開始,就有政黨極力反對資產審查,聲言擔心造成標籤效應云云。按此邏輯,難道政府的其他資助(包括綜援、公屋等)統統都應撤銷資產審查?這跟乘直升機在市區上空撒鈔票,有何分別?
政府民望低落,有強烈誘因大灑金錢收買人心,立法會議員民望同樣高不到哪裏,大灑金錢收買人心的誘因更加強烈,公眾及輿論必須審慎監察,要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