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過來人聆訊等3年 險過民事索償期限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4年05月26日 06:35
2014年05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醫委會每年接獲近500宗申訴個案,但每年審訊只有約30宗,投訴人有時一等經年。曾有右頸腫塊、卻遭醫生錯切口水腺的過來人,聆訊時間一改再改,最後苦等3年換來醫生雖被判失德,但只是刊憲譴責,等候過程一度晚晚失眠甚至有抑鬱傾向,更差點錯過民事索償期限。本報曾向醫委會查詢目前輪候年期最長的投訴個案,但醫委會不肯提供確實數字。


醫委拒講近兩年接獲投訴數字

醫委會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每年大約接獲500宗投訴,但輪候年期方面,則拒絕提供確實數字,只稱每宗投訴個案性質、類別和複雜性不同,每宗投訴個案所需處理時間長短不一。另外,醫委會年報只更新至2011年,本報查詢2012及2013年的投訴數字不果。


年接投訴500宗 審訊30宗

現年68歲的冼月環,2008年8月因右頸腫塊向外科醫生孔祥堅求診,做手術後仍感硬塊,向另一醫生求診後才發現孔切錯口水腺,她大感憤怒,去信該醫生卻不獲回覆,遂向醫委會求助取回公道。


她在2009年正式申訴,未料聆訊時間一拖再拖,她每隔兩個月便追問進度,其間醫委會曾數次來信說她的個案牽涉頭顱科,較難尋覓專家醫生證人,確定專家時又發現對方與被告醫生相識,需換人令審訊再延遲。


苦待3年,審訊日期由2012年的5月、改至9月再改為10月,此時才知悉民事索償的3年申訴期將滿。她說,當時完全不懂這些法律途徑,也拿不出律師費,幸最終靠病人組織幫忙在期滿10多天前成功入稟,至今年才與醫生達成和解協議。


過程壓力大 失眠抑鬱

劉美娟夫婦一等9年,冼月環表示身同感受,當時她因等候過程壓力太大,曾晚晚失眠,醫生其後診斷有抑鬱傾向,需定時服用安眠藥,至案件完結後才逐漸好轉減藥。


醫委會初步偵訊委員會主席蔡堅說,醫委會每年大約處理約30宗正式聆訊,若個案需多名專家證人、醫療紀錄久遠,甚至事主曾索償,都會拖慢進度,需時兩三年不為奇。他同意若增設非業界委員,可加快審訊。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聆訊排期太慢對投訴人造成心理負擔,期望醫委會簡化程序及加開聆訊。


明報記者 梁杏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