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家計會嘆教育難﹕今人不再聽話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08月11日 18:35
2010年08月11日 18: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兩個就夠晒數」的電視宣傳膾炙人口,在60、70年代香港人口膨脹時期,全靠家計會鋪天蓋地宣傳節育,打破大眾對「無仔生」的恐懼,終令「一追再追」的十人大家庭有望「縮水」。時至今日,家計會踏入60周年,面對港人遲婚和出生率下跌,性教育工作反而比以前更艱巨,「不是政府叫生幾多就生幾多(仔女),現在的人已無以前咁乖咁聽話」。

成立60載 展經典海報宣傳品

今年是家計會成立60周年,該會將於本月12至14日在香港教育學院舉行經典海報及宣傳品展。家計會執行總監范瑩孫醫生回顧該會發展時說,香港在1941年經歷戰亂的僅60萬人口,短短5年膨脹至236萬,家計會在1950年成立,針對當時平均每家生育6.8名子女的傳統大家族,推廣避孕,再配合60年代面世的避孕丸,以及提供男性結紮及女性絕育手術,成功把70年代家庭生育數目減至3人,亦開始扭轉傳統「追仔」的重男輕女觀念。

她說,早期宣傳節育困難重重,「叫人『唔生仔』,很多人都覺不吉利,說『啋過你﹗』」,家計會在這段期間,邀請藝人關德興師傅宣傳「家庭計劃、男子有責」,馮寶寶的「年年驗身,令妳放心」,以及推出「兩個就夠晒數」等口號宣傳。范醫生說:「從前談性很多忌諱,但廣告太隱晦不能接收,又不能太低俗,所以會以幽默方式或朗朗上口的歌仔,把這些觀念潛移默化。」

至80年代,「小家庭」在社會已甚為受落,家計會開始着手處理不育個案,包括推出精子銀行協助不育夫婦,其宣傳品「徵求捐助,最少一億」的「抵死」設計深入民心,雖然引發社會爭議,但卻率先把人工生育概念引入本港。在90年代又推出婦科檢查及男性陽痿治療,協助性生活失衡的夫婦。

盡早有家庭計劃最重要

今日香港已婚夫婦平均生育1.6名子女,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8歲,因不育而求助的個案亦一直上升,由04年的1240人升至08年的1895人。范醫生坦言,本港面對遲婚、高齡產婦和出生率下跌的問題,「很多人拖吓拖吓,說要有屋仔車仔老婆仔等『三仔』才可『生仔』,把結婚年齡不切實際地推遲,待想追一兒半女時已過了最好的生育年齡,甚至很多夫婦選擇養狗仔代替生仔」。

特首曾蔭權曾建議市民「最好生3個」,但范醫生認為「生幾多個子女不是問題,甚至『不生』也不是問題」,最重要是年輕夫婦應盡早有家庭計劃。她承認,推行家庭教育比以前更為艱巨,「市民教育水平比以前高很多,各方資料又多,不是政府叫生幾多就生幾多(子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