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寵物離世感哀傷 上一課生死教育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04日 06:35
2014年11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今年10歲,自他出生以來,家中已飼養一隻寵物小狗,惟小狗日漸年老,近日健康轉差,更不幸病逝。兒子與小狗一同成長,一直當牠是好朋友及玩伴,小狗離世令他十分傷心,更曾因此不想上學及進食,情緒十分低落。為了令兒子重新振作,我打算再養一隻新的小狗,這是否適合的做法?


答﹕

小狗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彼此建立了一份深厚感情,孩子視牠如最佳友伴或親如兄弟。對10歲小童而言,這很可能是他首次面對死亡及失去一段親密的關係,他會感到哀傷、迷惘、失去安全感,甚至可能表現得沉默或煩躁。尤其孩子在小狗生前負責照顧其起居飲食,孩子可能不清楚牠死亡的來龍去脈,他會反覆思考﹕「是否我照顧小狗不夠妥當?」、「為何牠要被安樂死?」、「小狗死後會怎樣?」、「父母為何有如此反應?」等。父母毋須急於讓孩子收起哀傷及過分保護,甚至找來新寵物作為替代品,孩子失去的是一份深厚獨特關係,並非如玩具可被代替,尤其小狗對主人或家人的無條件陪伴、忠誠、肯定及天真可愛,是無與倫比的。


寫信繪畫抒發哀傷

父母應以坦誠及開放態度聆聽和明白孩子的內心感受及想法,按孩子的年齡及心智,以多元方法如寫信、畫畫、手工藝等,協助他們抒發哀傷感受。父母也該向孩子解釋動物離世的原因、安樂死抉擇等,也讓孩子明白生死乃自然定律,學習珍惜身邊的親密關係。同時,父母可讓孩子參與善別動物儀式的決定、出席家庭悼念儀式,並與孩子深入淺出分享﹕如相信將來的重聚,或其他生死信念,讓孩子安心。父母亦可了解孩子的心意,將牠的相片或物件安放在家中,增加孩子安全感,並有助懷念牠、留下美好回憶。


父母毋須掩飾悲痛

其實,父母毋須掩飾自己作為動物主人或照顧者的哀傷,並應積極面對這個正常的傷痛歷程,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此外,當孩子的學業和情緒受到一定影響時,父母可稍為調節期望,給予孩子空間去適應生活上的轉變,陪伴孩子與心愛動物道別,透過真情的親子及生死教育,作為孩子面對日後人生離別的一課。


資料提供﹕「動物力量」註冊社工、認可動物離世輔導員阮倩雅、潘永樂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