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二○一四年十月九日始建於彌敦道與旺角道交界的旺角關帝廟,在這場波瀾壯闊的佔領運動下,成為景點。
十月十二日深夜,反黑組包圍關帝廟,指拜關帝與黑社會有關,不准善信上香並欲取走神像,後不了了之。
十月十七日清晨旺角道清場,關二哥被砸破,可能褻凟神靈,連累madam戴錯警徽,算是小懲大戒。
十月二十日善信把關帝廟遷建於彌敦道與山東街交界。
十月二十六日消防處指此廟違反防火條例,欲拆之。
善信將祭壇移離一米及放了四個滅火筒,關二哥又逃過一劫。
沒有蠟燭,只有清香一炷,何來火警?
神位用繩索箍緊,放在相信從油麻地果欄搬來的卡板上,每塊卡板以交叉形狀拼合,令神位底座穩如泰山,其鬼斧神工,魯班先師也自愧不如。
當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把旺角關帝說成A貨,有點不敬。
但事實上,善信每天參拜不絕,香火之鼎盛,與正版者有過之無不及。
不說不知,附近六大古廟中,真的有間關帝廟。
不過,西九龍六座古廟周遭的環境都不同了。
所有廟宇初建時,面海而靠山,如武帝廟的上圍山、深水埗天后廟的西角山、三太子廟的元嶺仔、洪聖廟的大角嘴岬角山丘、水月宮的大石鼓,以及油麻地天后廟的今加士居道與彌敦道交界的大山。
城市發展,移山填海,今天廟宇多瑟縮於高樓大廈之間,只有油麻地天后廟背後隆起的小丘(眾坊街休憩公園)和石壁道(Cliff Road),還可找到一絲靠山痕迹。
關帝廟(深水埗海壇街)
原名協天宮,建於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後易名武帝廟,當年廟後是上圍山,廟前是第一代深水埗街市,其旁有條街市街。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重修,捐助工金善信包括:廣東大鵬協鎮都督府、九龍大關委員三品銜即補府、大鵬協鎮中軍都府、大鵬協鎮右營守府,甚至遠至白金山各埠,可見武帝廟之被重視。一九二○年,廟後之上圍山被剷平,以開闢黃竹街、楓樹街、白楊街和柏樹街。今天,武帝廟除供奉關帝,還有觀音、包公、文昌,並設太歲殿,廟內有一個建廟時(一八九一年)鑄造的銅鐘。
三太子廟及北帝廟(深水埗汝州街)
一八九四年五月,香港爆發鼠疫,單是首年,已有二千六百七十九人染病,當中二千五百五十二人死亡,死亡率逾九成。深水埗客家村民遠從惠州恭迎三太子哪吒像來村,一八九七年疫情放緩。村民為酬謝神恩,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建三太子廟紀念之。廟內存放了建廟時的銅鐘及一面於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打造、寫上「至聖至靈」的牌匾。
三太子廟旁為北帝廟,民國九年(一九二○年),由深水埗漁民集資建成,北帝像前的銅香爐是同年鑄造。
水月宮(觀音廟)(旺角山東街)
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建成,原位於大石鼓山下,故有大石鼓廟之稱,位置即今天亞皆老街與窩打老道交界的中電附近。廟東西是二號水井和水壩,這是九龍半島早期供水三個水井之一,收集清水輸往油麻地抽水站。一九二六年因伸延窩打老道及亞皆老街,水月宮位置剛堵路,遂遷往山東街現址,翌年重建落成。水月宮除供奉觀音外,還有包公、地藏菩薩和金花娘娘。廟內存放一個光緒十年仲冬立的銅鐘。
門外一塊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的廟碑,至今保存良好,字迹清楚可辨,當中可發現一九二○年代區內不少商號,如:王悅生、大觀、倚芳棧、黃棠記、聯益、大康酒莊、萃芳酒樓、淞江酒樓……王悅生是老牌酒莊。大觀是當年油麻地頂級酒樓,幫襯者非等閒之輩,位於吳松街與西貢街交界。廟街的倚芳棧,同樣是酒樓,名字卻令人想起偎紅倚翠。黃棠記是廣東道一間木廠。至於聯益,竟是一間糞務公司,位於廟街。
洪聖廟(大角嘴福全街)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建成,供奉南海洪聖廣利王,原廟本位於大角嘴村內,即今天埃華街與榆樹街交界,廟旁是第一代大角嘴街市。一九二八年政府清拆大角嘴村,洪聖廟遂遷往今天福全街,一九三○年重建完成。開光日由深水埗黃埔船塢(即Cosmopolitan Dock)員工敬贈的一幅「眾藉恩光 民國十九年」牌匾,現存廟內。
天后廟(深水埗醫局街)
由深水埗漁民募捐興建,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落成。廟南靠西角山,北向長沙灣海濱。一九一○年西角山夷平,同時山麓下的深水埗村陸續清拆,並開闢多條新街,包括:欽州街、桂林街、北河街、南昌街、通州街、海壇街、醫局街、荔枝角道、大南街、基隆街、汝州街和鴨寮街。因西角山動土,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天后廟重修。重修時鑄造的銅鐘,仍存放今天廟內。
天后廟(油麻地榕樹頭)
西九龍六大古廟中,以油麻地天后廟規模最大,佔地最廣,常有外地遊客來參觀,香火鼎盛。整列建築群由南往北,包括:書院、觀音樓社壇、天后古廟、城隍廟及觀音古廟(福德祠)。
第一代天后廟原位於油麻地海灣北岸,即今天廟街與北海街交界。其創廟年份已不可考,只知初期天后廟只是一間很簡陋的建築物,棟樑多年被風雨浸蝕,幾近折斷。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油麻地居民集資重修天后廟,工程歷時五年,於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十一月完成,當年捐銀者有官拜大鵬協鎮府。惜落成短短四年後,卻遇上一八七四年的甲戌風災,油麻地遭受到史無前例的破壞,天后廟後座倒塌,善信坐寢難安,即隨緣樂助,集資重建,一年後,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春季落成,新廟比舊廟規模更宏偉。
風災過後,滿目瘡痍。一八七六年,政府銳意規劃發展油麻地,把海灣填平並開闢多條馬路,包括:今天的寧波街、南京街、佐敦道、吳松街和白加士街,並把新填地街、上海街和廟街向南延長。由於天后廟正正位處廟街路中央,政府遂另撥地,於今天榕樹頭位置給予遷建,所以現時所見的天后廟,已是第四代了。其正門上石匾仍清楚可見「光緒丙子遷建」數字,該年是一八七六年。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在廟南北分別興建公所和福德祠,從再加建兩座書院,名為北書院(今天城隍廟)和南書院,當年區內不少學生在此處上課,後改作東華義學。
天后廟內有不少珍藏多年來未獲重視保育,殊甚可惜,如:
一、正門前一對刻有「同治四年吉日」的石獅子,原是首次重修時由善信閠合塘捐贈,已有一百四十九年歷史,北面一隻已不復見任何字迹。
二、廟內五塊廟碑,分屬一八七○年、一八七五年、一八九○年、一八九四年及一九一六年,異常珍貴,惟今一片熏黑,碑上文字無法可辨。
三、福德祠門前一個石香爐,刻有「光緒甲午冬立」,今年剛好是一百二十年,卻被閒置一角。
文/ 何國標
圖/ 何國標
編輯/ 麥少菁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