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與政府關係密切的智經研究中心,趁10月施政報告前夕,向當局提出協助市民首次置業建議,「上車」目標是300萬元以下物業,包括容許打工仔提取強積金支付首期,再透過「半買半租」先購入五成業權,餘下業權則由政府指定中介機構持有,買家每月繳付「按揭租金」若干年後可取回另外一半業權。
倡建「零首期」優化版房屋
智經又同時建議「零首期」房屋,由政府興建或撥地予有關機構(例如房協),提供「零首期」、市價低於150萬元的房屋單位供自住。智經研究中心主席胡定旭說,「零首期」房屋可稱作「優化版居屋」,因不設買賣限制彈性更大,目標是協助月入1萬多元的家庭。智經的建議沒有提及復建居屋,秘書長梁永立表示,坊間對復建居屋已有很多討論,智經要提新建議,一旦政府決定復建居屋,他們不會反對。
限300萬元以下物業免炒樓
智經5月份訪問了數百名欲首次置業者,他們的年齡介乎20至40歲,家庭收入超過申請公屋入息上限、但低於過去夾心階層住屋計劃要求,例如一個4人家庭收入介乎1.7萬至3.9萬元。智經向政府提出的建議亦以此群中下階層為對象,協助他們首置300萬元或以下物業。
其中一項建議,是讓買家一筆過提取強積金支付置業首期,但設提取上限,並規定例如5年內如出售物業,須交還已提取的強積金款項,以避免炒樓。梁永立說,物業是港人退休後的重要資產,讓港人用強積金買樓是投資的一部分,「將來退休若要用錢,按了層樓便行」。胡定旭則指建議牽涉修例,暫未與積金局商討。
「半買半租」先取五成業權
胡定旭亦參考英國提出的「半買半租」計劃。買樓者與中介機構共同持有物業,假設購買300萬元單位,買家擁有一半業權(即150萬元),透過強積金付三成首期,其餘七成按揭每月向銀行還款約5400元。另一半業權由政府指定中介機構持有(例如外匯基金、按揭公司、強積金管理局等),買家透過每月向中介機構繳付息口及本金(即另一「按揭」)大約8000元,有如向中介公司付租金。以此計算,每月總供款額約1.34萬元,約10年後可取回餘下一半業權。
胡定旭稱受訪者都表示置業的最大困難是拿不出首期,故智經的建議集中提供首期資助,但不建議以現金資助,以免刺激樓價飈升。他說,由於建議針對300萬元小型單位,不會令樓市進一步升溫,屬「十分安全」。他又建議政府推動例如港鐵及市建局帶頭興建簡約住屋,不設高級會所、空中花園及豪華大堂等,以降低興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