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各大官方媒體均發文紀念象徵「計劃生育」政策發端的《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的公開信》發表30周年。文章對30年來「計劃生育」政策取得的成績高度褒揚,卻未提及今後這一政策的調整。消息人士稱,雖然當局在着手研究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但這一政策肯定不會廢除。
30年前中國推行「計劃生育」,「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即「一胎化」政策。30年前的《公開信》說,「到30年以後,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但事實上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具體方案。目前,官方的口徑仍是「我國人口多的基本國情仍然沒有改變,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可見短期不會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男女比例失衡埋動盪炸彈
當年當局認為「一胎化」政策可以避免老齡化和性別比例失衡這兩大負面效應,但現實證明這兩大負面效應都已出現。呼籲鬆動「一胎化」政策的學者指出,獨生子女的結果已造成不少負面效果: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齡化危機,而且是「未富先老」,現在的獨生子女將面臨多名長者的贍養責任,令他們無力承擔;計劃生育政策使農村對男嬰的渴望更加強烈,以各種人為手段阻止女嬰出生,造成了嚴重的出生嬰兒性別比例失衡。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資料,近年出生嬰兒性別男女比例已超過120比100,個別農村地區甚至超過200比100。再過十多年,這將給中國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
日前副總理李克強表示,「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同時也要求「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增強人口計生工作的預見性和科學性」。
分析人士認為,當局和生育學者認為,若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可能會帶來相反效果,所以更多地強調「優生」,即提高出生人口的整體素質。不過有政協委員反映,內地大城市的不少白領精英因觀念改變,經濟負擔重,准生都不想生。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