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亞視不獲政府續牌,只能營運至明年3月底;事態發展至此,則為本港免費電視前景提供了兩方面機會。一方面是生意人看到商機,有財團提出申請免費電視牌照,要在電視產業大餅分一杯羹。另一方面由於亞視弱勢,長期以來無綫一台獨大,業界缺乏真正競爭,導致節目質素每况愈下,市民普遍渴求新力軍加入競爭,引入創新思維,推動產業進步。如今且看政府的甄選,會否為電視產業帶來新氣象。
又有財團申請牌照
冀為電視注入新動力
約一年半前,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香港電視大熱倒灶,引發抗爭,迄今仍有餘波。事態的是非對錯,不同立場的人取態各異。不過,政府處理這次增發牌照是基於一個評估,那是按本港目前各方面情况,應可以容納4家免費電視台同時營運。現在情况與當時比較並無不同,因此在亞視停播之後,有新電視台補充是合理的,而財團應該是看到這個空間,才提出申請牌照。
政府的廣播政策,就免費電視牌照並沒有上限,即是說只要政府想增發,發多少牌照也都可以;當然,政府若不想增發,即使提出申請也無用。長期以來,無綫與亞視的不對稱競爭,收視率懸殊至9:1,無綫面對羸弱的亞視,似乎沒有尋求創新以佔奪更高收視率的動力,電視節目質素因而拾級而下,市民有所不滿,要求政府增發牌照引入競爭。據知數年前,有主事官員也想改變免費電視一潭死水的局面,因此向港視發出信息,變相「邀請」港視申請免費電視牌照;那便是港視在牌照未到手,即已大舉投資、招兵買馬的部分原因。至於港視牌照觸礁,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最近申請牌照的財團永升(亞洲)有限公司,從已曝光資料看來,財力應該不是問題,因為經營電視台投資龐大,若成功等於印銀紙,若搞得要死不活就只會燒銀紙;以永升的財力背景,予人可以支撐得了的信心。另外,永升成員之中,亦不乏有娛樂背景。因此,初步看來這個財團組合與電視產業性格脗合,暫時見不到有不可調和的扞格之處。不過,永升提交給通訊局的文件,只知道他們首6年投資32億元,用於硬件和節目製作,並計劃有中文台、英文台及24小時新聞台。這些簡略資料,看不到有多大企圖心,期望他們日後公布更多資料,讓公衆增加了解。
上次增發牌照,未能雀屏中選的港視去年4月已經重新申請,所以即使政府有意補充亞視出局後的空缺,屆時可能是二選一的局面。就港視和永升的申請,政府都要處理,若不增發兩個牌照,則甄選準則除了財力等因素之外,政府對中選者獲發牌後的營運意欲應該更加重視。本港需要更多免費電視台,主要基於增加競爭,促進產業創新進步;上次獲發牌的兩家公司已經1年半了,仍然未知道他們提供什麼節目和服務。政府若再發牌,要顧及促進競爭的因素,因為發出去的電視牌照換來提供優質、有競爭力的節目,那才有意義;若只是淪為財團聊備一格的資產,則未能符合善用公共資產大氣電波的原旨。
近日,無綫重播《大時代》,深夜時段首集最高收視達6.4點(觀衆人數41萬),在股市暢旺聲中引發「丁蟹效應」熱議;由公衆的反應,不能否認無綫中人對市場觸角敏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此事,無綫沒有新創作,要靠重播23年前的劇集來回應社會脈動,公衆與無綫「合演」這齣「現實處境劇」,其實十分悲涼。須知道,電視產業理應日新又新,亞視倚賴重播維持生命,無綫則要靠耍噱頭、炒冷飯吸客,本港免費電視現况之低迷,節目質素的水平,於此可見一斑。
引入競爭刺激創意
重新打造文化軟實力
過去,本港電視台的劇集,一度風靡華人社區。在本港電視節目質素下滑的同時,台灣由3家電視台寡頭壟斷,於1990年代開放競爭後,電視台如雨後春筍湧現,帶動節目質素大幅提升。近年台灣娛樂節目在華人地區崛起,部分原因與開放競爭有關,已經形成文化輸出的格局。
市民普遍不滿免費電視現况,期望新競爭者帶來轉變的訴求,多年來未實現;亞視將走進歷史,引入競爭此其時矣。另外,打破無綫變相的寡頭壟斷,刺激製作多元化,也有助本地創意產業發展。永升是有實力的財團,港視要在電視產業大展拳腳的企圖心已經毋庸置疑,機會又擺在政府面前,若把握得好,可以為電視產業注入新動力,使珍貴的大氣電波不再浪費,而是為公衆提供優質電視節目和相關服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又有財團申請牌照
冀為電視注入新動力
約一年半前,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香港電視大熱倒灶,引發抗爭,迄今仍有餘波。事態的是非對錯,不同立場的人取態各異。不過,政府處理這次增發牌照是基於一個評估,那是按本港目前各方面情况,應可以容納4家免費電視台同時營運。現在情况與當時比較並無不同,因此在亞視停播之後,有新電視台補充是合理的,而財團應該是看到這個空間,才提出申請牌照。
政府的廣播政策,就免費電視牌照並沒有上限,即是說只要政府想增發,發多少牌照也都可以;當然,政府若不想增發,即使提出申請也無用。長期以來,無綫與亞視的不對稱競爭,收視率懸殊至9:1,無綫面對羸弱的亞視,似乎沒有尋求創新以佔奪更高收視率的動力,電視節目質素因而拾級而下,市民有所不滿,要求政府增發牌照引入競爭。據知數年前,有主事官員也想改變免費電視一潭死水的局面,因此向港視發出信息,變相「邀請」港視申請免費電視牌照;那便是港視在牌照未到手,即已大舉投資、招兵買馬的部分原因。至於港視牌照觸礁,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最近申請牌照的財團永升(亞洲)有限公司,從已曝光資料看來,財力應該不是問題,因為經營電視台投資龐大,若成功等於印銀紙,若搞得要死不活就只會燒銀紙;以永升的財力背景,予人可以支撐得了的信心。另外,永升成員之中,亦不乏有娛樂背景。因此,初步看來這個財團組合與電視產業性格脗合,暫時見不到有不可調和的扞格之處。不過,永升提交給通訊局的文件,只知道他們首6年投資32億元,用於硬件和節目製作,並計劃有中文台、英文台及24小時新聞台。這些簡略資料,看不到有多大企圖心,期望他們日後公布更多資料,讓公衆增加了解。
上次增發牌照,未能雀屏中選的港視去年4月已經重新申請,所以即使政府有意補充亞視出局後的空缺,屆時可能是二選一的局面。就港視和永升的申請,政府都要處理,若不增發兩個牌照,則甄選準則除了財力等因素之外,政府對中選者獲發牌後的營運意欲應該更加重視。本港需要更多免費電視台,主要基於增加競爭,促進產業創新進步;上次獲發牌的兩家公司已經1年半了,仍然未知道他們提供什麼節目和服務。政府若再發牌,要顧及促進競爭的因素,因為發出去的電視牌照換來提供優質、有競爭力的節目,那才有意義;若只是淪為財團聊備一格的資產,則未能符合善用公共資產大氣電波的原旨。
近日,無綫重播《大時代》,深夜時段首集最高收視達6.4點(觀衆人數41萬),在股市暢旺聲中引發「丁蟹效應」熱議;由公衆的反應,不能否認無綫中人對市場觸角敏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此事,無綫沒有新創作,要靠重播23年前的劇集來回應社會脈動,公衆與無綫「合演」這齣「現實處境劇」,其實十分悲涼。須知道,電視產業理應日新又新,亞視倚賴重播維持生命,無綫則要靠耍噱頭、炒冷飯吸客,本港免費電視現况之低迷,節目質素的水平,於此可見一斑。
引入競爭刺激創意
重新打造文化軟實力
過去,本港電視台的劇集,一度風靡華人社區。在本港電視節目質素下滑的同時,台灣由3家電視台寡頭壟斷,於1990年代開放競爭後,電視台如雨後春筍湧現,帶動節目質素大幅提升。近年台灣娛樂節目在華人地區崛起,部分原因與開放競爭有關,已經形成文化輸出的格局。
市民普遍不滿免費電視現况,期望新競爭者帶來轉變的訴求,多年來未實現;亞視將走進歷史,引入競爭此其時矣。另外,打破無綫變相的寡頭壟斷,刺激製作多元化,也有助本地創意產業發展。永升是有實力的財團,港視要在電視產業大展拳腳的企圖心已經毋庸置疑,機會又擺在政府面前,若把握得好,可以為電視產業注入新動力,使珍貴的大氣電波不再浪費,而是為公衆提供優質電視節目和相關服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