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西方專家過去幾年多次提出警告,指喜馬拉雅山區因板塊活動累積大量能量,遲早會發生黎克特制8級以上的大地震。中國專家指出,今次尼泊爾強震是由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造成,預料餘震會持續一段時間,又指全球從本世紀開始已進入強震活躍期。
21世紀5次陸上強震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研究員對中新網表示,昨日是一次發生在喜馬拉雅地震帶上的「擠壓型地震」,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結合的部位,是印度板塊持續擠壓歐亞板塊、雙方碰撞所造成。他說,印度洋板塊是運動速度最快的板塊,所以餘震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蔣海昆又指出,從1900年以來,尼泊爾強震非常活躍,僅此次地震周邊就已經發生了8次強震,而這不是尼泊爾獨有的情况。事實上,本世紀以來全球陸地上已發生了5次黎克特制8級或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兩次在中國(昆崙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另外還有導致海嘯的2004年印尼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9級大地震,顯示全球從本世紀開始進入強震活躍期,頻率明顯比上世紀後半段增多,「有點類似上世紀前50年了」。
(綜合報道)
21世紀5次陸上強震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研究員對中新網表示,昨日是一次發生在喜馬拉雅地震帶上的「擠壓型地震」,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結合的部位,是印度板塊持續擠壓歐亞板塊、雙方碰撞所造成。他說,印度洋板塊是運動速度最快的板塊,所以餘震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蔣海昆又指出,從1900年以來,尼泊爾強震非常活躍,僅此次地震周邊就已經發生了8次強震,而這不是尼泊爾獨有的情况。事實上,本世紀以來全球陸地上已發生了5次黎克特制8級或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兩次在中國(昆崙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另外還有導致海嘯的2004年印尼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9級大地震,顯示全球從本世紀開始進入強震活躍期,頻率明顯比上世紀後半段增多,「有點類似上世紀前50年了」。
(綜合報道)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