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國際科技企業近年對「大數據」趨之若鶩,發展「物聯網」(將現實中的物件跟互聯網連接)成為近年新潮。人工智能在這願景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在大數據提取知識,從而預測趨勢固然要靠人工智能,近年也有討論如何結合物聯網及人工智能,令生活更智能化。在這未來願景中,香港可有機遇?設於香港科技園的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相信,本身已具備完善硬件基建的香港,實可進一步發展數碼基建配合,發展智能城市。
「信息洪水」中汲取知識數據
諾亞方舟實驗室2012年在香港成立。為何會以「諾亞方舟」命名?李航解釋,華為總裁任正非2011年預計,人類正面臨「信息洪水」,認為資訊科技未來不在於硬件而是數據,便提出成立實驗室研究大數據、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因為實驗室宗旨在處理「信息洪水」,便借用《聖經》故事,以「諾亞方舟」命名。華為當時決定把實驗室設在香港,是因香港是國際城市,基建也好,希望吸納更多國際人才加入,而且亦近深圳。
如何在大數據中得出知識,是人工智能一大任務。李航介紹,他們的系統為深圳一間銀行作客戶分析,幫助銀行從數據中預測顧客消費模式,從而針對個別客戶作推銷。他稱,從前辨別客戶類型的特徵(features)可能只有幾百個,大數據卻容許以成千上萬特徵作分析,可作更準確判斷,例如可判斷某個客戶可能還在其他銀行有存款,「那些是很零碎的資料,但加以整合便可以告訴你一些趨勢」。
實體基建發達智能化有優勢
除商業應用,李航稱智能城市的開發亦是一方向,他指香港本身有優勢,因香港實體基建發達,若能將之跟數碼世界整合,可自動提升效能。他指出,電訊商數據可幫政府作更好規劃。以上海去年除夕人踩人事故為例,善用大數據可望避免事故﹕當數據顯示太多人朝同一方向聚集,可發預警,亦可透過數據判斷人潮走向,按用戶位置發信息提示應往哪走。惟蒐集數據涉及私隱,現仍有爭議。
聯合國去年估計,到了2030年,全球10大超大城市(megacity)有7個在亞洲(東京、德里、上海、孟買、北京、達卡、卡拉奇)。李航稱,亞洲城市化是一個大趨勢,利用科技將數碼基建跟現實基建結合,發展智能城市,將是一大潮流。他認為,若香港能在這方面發展,日後可望將解決方案向亞洲鄰近城市推廣,那是很大的機會。
「信息洪水」中汲取知識數據
諾亞方舟實驗室2012年在香港成立。為何會以「諾亞方舟」命名?李航解釋,華為總裁任正非2011年預計,人類正面臨「信息洪水」,認為資訊科技未來不在於硬件而是數據,便提出成立實驗室研究大數據、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因為實驗室宗旨在處理「信息洪水」,便借用《聖經》故事,以「諾亞方舟」命名。華為當時決定把實驗室設在香港,是因香港是國際城市,基建也好,希望吸納更多國際人才加入,而且亦近深圳。
如何在大數據中得出知識,是人工智能一大任務。李航介紹,他們的系統為深圳一間銀行作客戶分析,幫助銀行從數據中預測顧客消費模式,從而針對個別客戶作推銷。他稱,從前辨別客戶類型的特徵(features)可能只有幾百個,大數據卻容許以成千上萬特徵作分析,可作更準確判斷,例如可判斷某個客戶可能還在其他銀行有存款,「那些是很零碎的資料,但加以整合便可以告訴你一些趨勢」。
實體基建發達智能化有優勢
除商業應用,李航稱智能城市的開發亦是一方向,他指香港本身有優勢,因香港實體基建發達,若能將之跟數碼世界整合,可自動提升效能。他指出,電訊商數據可幫政府作更好規劃。以上海去年除夕人踩人事故為例,善用大數據可望避免事故﹕當數據顯示太多人朝同一方向聚集,可發預警,亦可透過數據判斷人潮走向,按用戶位置發信息提示應往哪走。惟蒐集數據涉及私隱,現仍有爭議。
聯合國去年估計,到了2030年,全球10大超大城市(megacity)有7個在亞洲(東京、德里、上海、孟買、北京、達卡、卡拉奇)。李航稱,亞洲城市化是一個大趨勢,利用科技將數碼基建跟現實基建結合,發展智能城市,將是一大潮流。他認為,若香港能在這方面發展,日後可望將解決方案向亞洲鄰近城市推廣,那是很大的機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