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今年12歲,我們家已向他灌輸性教育,他明白男女生理上的不同及生育過程等。他升讀中學後,同學間談起同性戀,他說同學的父母會解釋什麼是同性戀,也有解釋如何處理性需要,因此他回家問我。坦白說,我希望他不要變成同性戀,我擔心告訴他詳情後更會引起他的興趣,但不說的話,又怕他自己上網被資料誤導;然而,這方面我並不熟悉,我該如何做?
答﹕10至15歲的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然而,向他們解釋什麼是同性戀,並不會令他們變成同性戀的。簡單而言,父母只需要以平常心去解釋,同性戀會有喜歡的同性對象,這並非疾病,也無分對錯;最重要是互相尊重不同的人。
內容太敏感 可找社工協助
至於再深入的部分,若父母認為已超越了其解答能力,又或是認為內容太敏感,怕尷尬,不方便於家中討論,坊間有不少機構可以協助,可以找社工幫忙,找第三者角色解決,能減輕父母的壓力。父母只需要明白,孩子於青少年階段,對性好奇屬正常,不足為奇。
若發現孩子是同性戀,而父母很擔心,則需要認清憂慮的是什麼。若父母不希望孩子是同性戀,其實父母應先與孩子多溝通,並緊記要抱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親子關係」的態度,以這個角度去討論,避免影響親子關係,亦能讓大家有更多空間思考。父母要明白,孩子要面對的情况亦不容易,他們會有壓力,需要父母的支持,家長可多展示關懷,例如問他們過得是否開心;而父母亦不需要急於一下子接受及改變自己,可先多了解情况。另外,亦有一些孩子是「玩玩吓」,以同性戀來「激」父母。因此,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持與孩子的良好親子關係,多溝通才能理解雙方的想法。
若父母接受孩子是同性戀,但很擔心孩子們誤交損友,怕他們濫交、患上愛滋病,父母要明白,其實,一個人的個性並不會因同性戀而改變,假如他們本來就是認真、懂規劃的人,這些特質都不會改變的。
資料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主任、註冊社工姚佳樂
答﹕10至15歲的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然而,向他們解釋什麼是同性戀,並不會令他們變成同性戀的。簡單而言,父母只需要以平常心去解釋,同性戀會有喜歡的同性對象,這並非疾病,也無分對錯;最重要是互相尊重不同的人。
內容太敏感 可找社工協助
至於再深入的部分,若父母認為已超越了其解答能力,又或是認為內容太敏感,怕尷尬,不方便於家中討論,坊間有不少機構可以協助,可以找社工幫忙,找第三者角色解決,能減輕父母的壓力。父母只需要明白,孩子於青少年階段,對性好奇屬正常,不足為奇。
若發現孩子是同性戀,而父母很擔心,則需要認清憂慮的是什麼。若父母不希望孩子是同性戀,其實父母應先與孩子多溝通,並緊記要抱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親子關係」的態度,以這個角度去討論,避免影響親子關係,亦能讓大家有更多空間思考。父母要明白,孩子要面對的情况亦不容易,他們會有壓力,需要父母的支持,家長可多展示關懷,例如問他們過得是否開心;而父母亦不需要急於一下子接受及改變自己,可先多了解情况。另外,亦有一些孩子是「玩玩吓」,以同性戀來「激」父母。因此,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持與孩子的良好親子關係,多溝通才能理解雙方的想法。
若父母接受孩子是同性戀,但很擔心孩子們誤交損友,怕他們濫交、患上愛滋病,父母要明白,其實,一個人的個性並不會因同性戀而改變,假如他們本來就是認真、懂規劃的人,這些特質都不會改變的。
資料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主任、註冊社工姚佳樂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