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放寬規定,吸引海外和內地人才及優才來港工作或創業,這是恰當做法,另外新加「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試驗計劃,此乃香港的獨特情况,若處理得當,則在各國及地區爭奪人才投效,以強固競爭力的競逐中,本港可以多一個途徑招攬一些質素高、容易融入主流社會的各方面人才,參與香港的建設和推動發展。
政府今次調整吸納人才政策,貫串着一條主線,就是高學歷人才,例如「港二代」計劃,有興趣來港者須具備良好教育背景、中英文書寫及口語能力和一定的經濟能力;另外,現行計劃調整後,國際公認名校畢業加30分,具兩年以上國際工作經驗加15分等安排,學歷與能力並重的設計,放在現行移民政策檢視,可以補教育質素偏低之效。
更多高學歷人才
可補新移民不足
統計處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新來港內地移民,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雖然由2001年約5.7%,增至2011年約16%,不過,比例仍然遠低於本港人口中約27.7%接受過大專或以上教育的水平。另外,來港新移民,專業人員比例不足一成,亦遠低於本港28.1%的比例,反而非技術工人佔新移民比例達三成。內地新移民整體學歷不高,由這些數字顯示出來。
1990 年代出版了專著介紹「亞洲四之龍」而被尊為「四小龍之父」的美國哈佛教授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認為香港與新加坡之爭中,人才引進是關鍵,香港最大不足是移民政策失敗,新移民質不高而量又大,不如新加坡特別注重引進優秀人才,結果香港的競爭力大打折扣。
事實上,截至去年底,約7萬名海外人士經一般就業政策來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約有1.3萬名內地人來港,另外,由2007年起計,以單程證移入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士亦僅有約4萬人,這3個數字加起來不夠13萬。反觀新加坡,按當地統計局數據,新增永久居民的人數由2007年近5萬,逐漸減至2013年約2.4萬,不過,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卻由76.4%增至81.8%。粗略計算,由2007年起計,新加坡引入了近20萬名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專才。港星這齣「雙城記」的起落,從這個折面反映出來。
香港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下降,趨勢不可逆轉,需要補充人力,特別是可以增強競爭力的高學歷外來人口,香港才可保持經濟社會民生等各方面發展,否則將會走上衰敗之路。因此,確保各項輸入計劃足以吸引及挽留外來人才、專業人士及企業家,以支持香港經濟發展,是為眼前與應對未來的需要。今次調整政策,在現行「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都放寬了留港簽證年期安排,如頂尖人才在港就業不少於兩年,年度薪俸稅應評稅入息達200萬元或以上,可獲一次過續期達6年,諸如此類安排,對有意來港工作、發展的內地和海外人士,相信有一定吸引力。
今次調整政策吸引人才,有「港二代」新試驗計劃,這是按本港獨特情况的設計,若處理得好,有不少好處。由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移民外國的本港永久居民,他們在外地長大的子女,按非正式統計約有80萬至90萬人,這些「港二代」在港人家庭長大,在外國接受大學或以上教育,他們在語言、感情或與香港的聯繫,從未中斷,例如他們之中,每逢過年過節,許多人都會回港探親,因此,「港二代」若來港工作發展,不會感到隔閡,融入香港的生活應無難度。
吸引「港二代」來港,他們和本港整體有望各取所需創造共贏,他們可以大展鴻圖,香港可獲一批高學歷年輕人才效力,而且他們處於18至40歲之間,若在港成家立室,繁衍後代,則有望給本港增添人口;另外,「港二代」的外地網絡,若來港工作後發展至與內地網絡聯繫,則他們不僅為自身事業拓闊了空間,更可以強化香港在內地與國際社會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上世紀二次大戰之後,內地大批知識分子、專業人才和企業家避亂南來,刺激香港各行百業迅速發展。「港二代」是香港的獨特產物,他們與父祖輩處於不同時空,會否起到類似作用,雖然不應該直接比較,但是值得期待。
勿害怕外來人競爭
排外自保必然衰敗
對於政府積極爭取內地和海外人才來港,有人認為目的在「溝淡」人口或為本港人口換血,這些質疑是無稽之談。截至去年底,經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留港的總人數約7萬及1.3萬,只佔香港整體勞動人口1.9%及0.4%,顯示外來人不可能取代本港勞動人口。本港的高度發展,離不開數十年以來南來人口的推動;美國是移民大熔爐,人民相互激盪,創造了現世的高度文明。諸如此類例子為數不少。本港市民不要害怕外來人搶飯碗,反而應該檢視是否有足夠競爭力,與外來人一較高下。若一個地方的人劃地為牢,故步自封,不敢面對外來挑戰,只識得訴諸排外以求自保,則這個地方會走上衰敗之途。期望本港市民拿出固有的拼搏精神,與外來人良性競爭,共同推動香港向前發展。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