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日同盟起源於戰後初期迅速成型的東亞冷戰格局,然而弔詭的是,隨着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冷戰終結迄今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美日同盟卻在二戰結束70周年的今年,掀開了進一步鞏固的歷史新頁。究其背景,無他,正是「中國崛起」所引發的效應,為這個跨世紀的老同盟關係注入了新的生命。
美日強化同盟關係,無疑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帶來相當程度的壓力,對此,如何迎接美日新同盟關係的挑戰,正是時下中國正在苦苦思量的新外交課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此次訪美,「意外地」在長達8天的行程中颳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安倍旋風」,堪稱冷戰結束以來歷屆日本首相之中最重要的一次訪美。不僅是超高規格的接待,還史無前例地被安排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在在說明了奧巴馬對安倍此次歷史性訪美的高度重視。誠然,有備而來的安倍捎來了讓美國窩心的大禮——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
《美日防衛合作指針》首見於冷戰時期的1978年11月27日,當時所針對的是蘇聯的威脅,第二份則於冷戰後的1997年9月23日發布,矛頭指向欲發展核武的北韓。如今是第三份,目的是為了防範中國的「爆衝」。
在與安倍高峰會後的記者會上,奧巴馬直搗黃龍地批評中國在處理與鄰國島嶼爭端上,不依循國際法,而是傾向「展示肌肉」(flexing its muscles),造成區域緊張,引發周遭國家的不安。
新版《指針》使美日兩國實現了在協防上,從「平時」到「有事」的無縫接軌。今後日本自衛隊可以參與協助美國的軍事行動,活動範圍不再局限於日本周邊,而是延伸至全球,此為新《指針》最受關注的焦點。
毋須贅言,此一重大變化,對中國近年來進取的海洋戰略直接起到牽制的作用。事實上,奧巴馬在記者會上還明言「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涵蓋所有日本治下的領土,包括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雖然,新《指針》在規範對日本島嶼的防衛上,強調主體仍是日本自衛隊,但是美國明確承諾扮演協防的角色,等同於杜絕了中國未來在釣魚台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可能。
不止於此,在南海問題上,美日齊聲關切中國的造島與擴建工程,強調兩國對維護區域內的航行自由及和平解決爭端的立場一致。而就在自衛隊活動範圍因新《指針》而獲得解禁之際,已傳出日本正考慮積極加入美國在南海的海空巡弋任務。
世界三大經濟體的新競逐關係
戰後70年間,美日同盟在維護區域和平問題上曾經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如今以中國為假想敵的美日關係從「單向式同盟」走向「雙向式同盟」,形成世界三大經濟體的新競逐關係。重點是美日與中國雙方倘若不展開積極對話,建立有效的安全互信機制,新競逐關係在安全領域上一旦失去平衡,區域性衝突將無法避免。
昔日在二戰期間互相廝殺的敵人,如今基於共通的價值與利益,建立了「堅固的盟友」關係,此一弔詭現象對中國而言,何嘗不具啓發意義?——中美與中日為何就不能成為盟友呢?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美日強化同盟關係,無疑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帶來相當程度的壓力,對此,如何迎接美日新同盟關係的挑戰,正是時下中國正在苦苦思量的新外交課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此次訪美,「意外地」在長達8天的行程中颳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安倍旋風」,堪稱冷戰結束以來歷屆日本首相之中最重要的一次訪美。不僅是超高規格的接待,還史無前例地被安排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在在說明了奧巴馬對安倍此次歷史性訪美的高度重視。誠然,有備而來的安倍捎來了讓美國窩心的大禮——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
《美日防衛合作指針》首見於冷戰時期的1978年11月27日,當時所針對的是蘇聯的威脅,第二份則於冷戰後的1997年9月23日發布,矛頭指向欲發展核武的北韓。如今是第三份,目的是為了防範中國的「爆衝」。
在與安倍高峰會後的記者會上,奧巴馬直搗黃龍地批評中國在處理與鄰國島嶼爭端上,不依循國際法,而是傾向「展示肌肉」(flexing its muscles),造成區域緊張,引發周遭國家的不安。
新版《指針》使美日兩國實現了在協防上,從「平時」到「有事」的無縫接軌。今後日本自衛隊可以參與協助美國的軍事行動,活動範圍不再局限於日本周邊,而是延伸至全球,此為新《指針》最受關注的焦點。
毋須贅言,此一重大變化,對中國近年來進取的海洋戰略直接起到牽制的作用。事實上,奧巴馬在記者會上還明言「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涵蓋所有日本治下的領土,包括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雖然,新《指針》在規範對日本島嶼的防衛上,強調主體仍是日本自衛隊,但是美國明確承諾扮演協防的角色,等同於杜絕了中國未來在釣魚台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可能。
不止於此,在南海問題上,美日齊聲關切中國的造島與擴建工程,強調兩國對維護區域內的航行自由及和平解決爭端的立場一致。而就在自衛隊活動範圍因新《指針》而獲得解禁之際,已傳出日本正考慮積極加入美國在南海的海空巡弋任務。
世界三大經濟體的新競逐關係
戰後70年間,美日同盟在維護區域和平問題上曾經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如今以中國為假想敵的美日關係從「單向式同盟」走向「雙向式同盟」,形成世界三大經濟體的新競逐關係。重點是美日與中國雙方倘若不展開積極對話,建立有效的安全互信機制,新競逐關係在安全領域上一旦失去平衡,區域性衝突將無法避免。
昔日在二戰期間互相廝殺的敵人,如今基於共通的價值與利益,建立了「堅固的盟友」關係,此一弔詭現象對中國而言,何嘗不具啓發意義?——中美與中日為何就不能成為盟友呢?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