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任天馬影視(1326)主席的黃百鳴(黃栢鳴),多年來經歷港產片不少盛衰起跌,不但曾參與80年代的黃金時代,亦體會了2000年後的慘淡歲月。作為一名資深製片人,他對於近年中港兩地合拍片,面對消磨港產片特色的質疑,黃百鳴的回應相當老實,「有13億人口的市場為何不要,為何只拍給700萬人的市場?」
審查制文化差異 限制題材
港產片曾因盜版問題,一度冷卻投資者的信心。後來內地稍為開放市場,內地「水喉」令大量合拍片出現,龐大的電影觀眾群,亦吸引本地電影人北望神州。「我們現在是拍給所有同胞看,是拍華語電影,將來都會主力拍合拍片。」黃百鳴認為,港產片向內地市場靠攏,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不過,他亦坦言內地的審查制度,在創作時的確有限制,例如香港電影圈擅長的鬼片,於內地不能過關。至於他擅長的喜劇,則因為南北文化有差異,未必符合內地整體市場,因此當年帶起《開心鬼》、《追女仔》及《家有喜事》等系列的黃氏,未來製作重點放在功夫片及警匪片。
加入泰臣 《葉問》添賣點
黃百鳴覺得,動作片沒有語言文化規限,例如他旗下的《葉問》系列,在中港兩地大收旺場,而功夫及警匪片,本地影圈已累積多年經驗,故以此進入內地市場有很大優勢。不過,他亦坦言飾演葉問的甄子丹,近年演出太多電影,好壞評價亦有,但相信觀眾入場,是看過去所建立的《葉問》品牌。「觀眾不是期待看甄子丹,他們是期待看《葉問3》,我要想出更好的賣點,於是將美國拳王泰臣放進去。」說起找泰臣出演時,黃氏眉飛色舞地「Sell橋」,而他亦很有自信,覺得電影人在替觀眾創造潮流,而電影同時亦是一門生意。
目標非獎項 「要向股民交代」
「我們是做生意,尤其是一家上市公司,當然要業績而非要拿獎,要向股民交代。」黃百鳴的生意大計,未來主要以製作為主,但轉主板後想業務更多元化,故亦開展其戲院業務(見另文)。他指出,現時內地湧現大量有意投資電影行業的基金,惟即使資金充裕亦不能盲目拍攝電影,他指出內地每年有1000部電影,但當中只得150部能在戲院內上演,換言之1年就有850部電影被淘汰,因此如何選擇題材非常重要。
明報記者 岑梽豪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