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方案「一定要得」後,民間的政改運動應該怎走呢?
中央在8•31立場上企硬不讓,政府擬提出的方案扼殺真正選擇,以否決政改為目標是必然的。然而防止有人轉軚,不應是整場否決運動的唯一目標。
政府就是要你疑神疑鬼
對照上次的政改,政府這次的舉動是反常的。2010年,為了說服民主黨,政府一直都釋出政改無望的信息,甚至連建制派也被蒙在鼓裏。直到最後一刻,中聯辦才公布談判成果,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亦導致保皇黨跟車太貼車毁人亡。
要否決,更要建制派付出代價
2月份時,譚志源的口風由「極度悲觀」變「審慎樂觀」,中間也沒有解釋太多他們跟什麼議員有溝通、進展如何等等。一直到方案出爐前,卻竟然利用「消息人士」放風透露10多名泛民議員的撬票名單、大事鋪張進行見面、又借曾鈺成之口指有泛民核心人物願意讓步。如果中央和政府真的希望談判成事,又怎會打開口牌,迫使泛民議員都要擺出戰鬥格,與林鄭劃清界線呢?更甚的是,撬票流言一出,民間、傳媒甚至泛民間都掀起捉鬼潮。至於如何應對政改三子落區的宣傳潮?不在大家討論重點了。
經過雨傘79日,通過政改已非政府首要目標,而是將政改拉倒的責任推諉在泛民上,從而打擊他們在年底區議會及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實力。既然政府的策略是增加泛民否決的成本,民間就應該令建制派要為自己支持政改而付上沉重代價。建制派固然是議會的橡皮圖章,但他們並非毫無群眾基礎的,當中間游離的選民向真普選陣營站邊時,則可削弱建制派在往後選舉的聲勢。
台灣太陽花運動期間,民間曾發動「割闌尾計劃」,罷免表現差的國民黨立委。放回香港的脈絡,針對政府及建制派有三大好處:第一,與其每天擔驚受怕泛民有人轉軚,倒不如主動進攻,即使難令建制派倒戈,最少也令他們忙到不可開交。第二,現實一點來說,任民間如何質疑某些議員,他們如果執意要出賣市民,也可以到最後一刻才露出狐狸尾巴。相反,如果火力集中在建制派和政府上,取殺雞儆猴之效,增加游離泛民轉軚的成本。第三,擬轉軚的泛民需要下台階,轉軚的時機就是「主流民意」支持袋住先。將爭奪民意定為主戰場,只要支持否決的民意還佔上風,泛民則沒有足夠的下台階。民意戰既能確保否決權,亦能對建制派及政府威信造成打擊,哪條進路較划算,相信大家都懂了。
這場運動是一場政治鬥爭。第一層次是否決;第二層次是民意的爭奪:三家大學的滾動民意調查已經開始了,建制派那些充滿操作的假民調固然可以不理,學術機構的調查卻不能不理,我們需要全港性的否決運動,在鮮明的旗幟下落區宣傳,以推高支持否決率為手段。最高目標,當然是打擊建制派及政府——讓他們承受逆民意而行、盲撐政改的行為付上代價。具體而言,民間需在公共層面顯示政改方案的荒謬:邀約建制派與官員在公開論壇上辯論,讓他們公開承認自己在撐一個極低開放性的方案;效法台灣到建制派的總部抗議,迫使他們如何回應否決的主流民意,拆穿這些中共代理人的西洋鏡,最終為重奪區議會及立法會奠下基礎。
作者是民陣副召集人
中央在8•31立場上企硬不讓,政府擬提出的方案扼殺真正選擇,以否決政改為目標是必然的。然而防止有人轉軚,不應是整場否決運動的唯一目標。
政府就是要你疑神疑鬼
對照上次的政改,政府這次的舉動是反常的。2010年,為了說服民主黨,政府一直都釋出政改無望的信息,甚至連建制派也被蒙在鼓裏。直到最後一刻,中聯辦才公布談判成果,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亦導致保皇黨跟車太貼車毁人亡。
要否決,更要建制派付出代價
2月份時,譚志源的口風由「極度悲觀」變「審慎樂觀」,中間也沒有解釋太多他們跟什麼議員有溝通、進展如何等等。一直到方案出爐前,卻竟然利用「消息人士」放風透露10多名泛民議員的撬票名單、大事鋪張進行見面、又借曾鈺成之口指有泛民核心人物願意讓步。如果中央和政府真的希望談判成事,又怎會打開口牌,迫使泛民議員都要擺出戰鬥格,與林鄭劃清界線呢?更甚的是,撬票流言一出,民間、傳媒甚至泛民間都掀起捉鬼潮。至於如何應對政改三子落區的宣傳潮?不在大家討論重點了。
經過雨傘79日,通過政改已非政府首要目標,而是將政改拉倒的責任推諉在泛民上,從而打擊他們在年底區議會及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實力。既然政府的策略是增加泛民否決的成本,民間就應該令建制派要為自己支持政改而付上沉重代價。建制派固然是議會的橡皮圖章,但他們並非毫無群眾基礎的,當中間游離的選民向真普選陣營站邊時,則可削弱建制派在往後選舉的聲勢。
台灣太陽花運動期間,民間曾發動「割闌尾計劃」,罷免表現差的國民黨立委。放回香港的脈絡,針對政府及建制派有三大好處:第一,與其每天擔驚受怕泛民有人轉軚,倒不如主動進攻,即使難令建制派倒戈,最少也令他們忙到不可開交。第二,現實一點來說,任民間如何質疑某些議員,他們如果執意要出賣市民,也可以到最後一刻才露出狐狸尾巴。相反,如果火力集中在建制派和政府上,取殺雞儆猴之效,增加游離泛民轉軚的成本。第三,擬轉軚的泛民需要下台階,轉軚的時機就是「主流民意」支持袋住先。將爭奪民意定為主戰場,只要支持否決的民意還佔上風,泛民則沒有足夠的下台階。民意戰既能確保否決權,亦能對建制派及政府威信造成打擊,哪條進路較划算,相信大家都懂了。
這場運動是一場政治鬥爭。第一層次是否決;第二層次是民意的爭奪:三家大學的滾動民意調查已經開始了,建制派那些充滿操作的假民調固然可以不理,學術機構的調查卻不能不理,我們需要全港性的否決運動,在鮮明的旗幟下落區宣傳,以推高支持否決率為手段。最高目標,當然是打擊建制派及政府——讓他們承受逆民意而行、盲撐政改的行為付上代價。具體而言,民間需在公共層面顯示政改方案的荒謬:邀約建制派與官員在公開論壇上辯論,讓他們公開承認自己在撐一個極低開放性的方案;效法台灣到建制派的總部抗議,迫使他們如何回應否決的主流民意,拆穿這些中共代理人的西洋鏡,最終為重奪區議會及立法會奠下基礎。
作者是民陣副召集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