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我和港大學生會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的同學見面,大家相談甚歡。
上星期我湊巧接連參加了兩個大學舉辦的活動,分別和港大學生會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的委員,以及就讀科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生見面,就不同話題交流分享,嚴肅如「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輕鬆如我以往的教學經驗,大家都相談甚歡。
其實離開科大商學院不經不覺已經差不多八年,加入政府後我不時出席不同院校或學生團體舉辦的活動,除了讓我可以稍稍重拾教書的樂趣,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瞭解新一代青年人想法的機會。
說是新一代確是沒差,話說我和港大學生會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的同學見面時,說到自己1993年從美國返港執教鞭,他們當時或許年紀尚小,那知原來他們根本還未出生,看着他們略帶青澀的面孔,處處流露真摯誠懇的態度,真的不禁要嘆句光陰似箭。
當日和同學們談到我在科大執教的經驗,特別提到學生交流這個早前被熱烈討論過的話題,撇開不談強制與否、是否非到內地不可,當時我就指出自己一向主張學生離開香港到其他地方交流,因為有擴濶視野的機會,總是難能可貴的。記得我又以在科大籌辦環球商業管理(Global Business)課程為例子,說課程其中一個特點、應該說是賣點就是要求學生必須到其他地方交流。
科大當時實為學界中的先行者,除了在Global Business的課程外,更在整個商學院推動學生交流,初期集中到歐美的大學,並隨着內地越來越開放,便增加到內地的交流機會。發展至今,科大商學院有半數學士課程本科生已可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選擇一個學期到其他地方作交流。
數天後我參加了科大MBA舉辦的一個財經會議時,再次確定自己的看法是對的。當日出席的同學有百多名,大部分是第一年修讀的學生,亦有已畢業的同學。我們一起分享對「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的看法,這些同學來自不同國家,有香港本地的、海外來的,以及內地來的,就是因為大家背景不同,文化有異,所以每每有人能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
科大的MBA課程可以説是學院的旗艦課程,而我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組成非常國際化及多元化。以我理解,今天修讀課程的學生大半來自美加、歐洲及亞洲其他地方,內地及本地生則佔約四成。很多學生,包括內地生都是有見課程的收生和內容着重多元而報讀。所以糅合不同文化、顧及學生需要就是當年我們打造課程品牌之法,在以10年多時間建立起的品牌,要矢志維持一個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實在需要苦心經營。
其實當一個地方擁有國際化的教學環境,自然可以獲得有實力的院校青睞,好像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就選擇來港設分校,及將它的亞洲EMBA課程移師香港開辦,想必明白到香港多元兼容的環境可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報讀。政府亦已積極回應,批出俗稱「白屋」的摩星嶺域多利道前扣押中心用地作其校舍。
有別於碩士課程,我當然明白現實裏不容易為學士課程本科生提供一個國際化的環境,正因為如此,學校更加應該把他們「送出去」,目的地在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都有這些機會,特別是對於修讀工商管理課程的學生而言,更加應該爭取「走出去」,因為香港作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需要的正是具國際視野及內地經驗的精英,這樣才可吸引人才滙聚,讓香港這個品牌保持優勢。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5月3日在其網誌發表的 文章 )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我和港大學生會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的同學見面,大家相談甚歡。
上星期我湊巧接連參加了兩個大學舉辦的活動,分別和港大學生會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的委員,以及就讀科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生見面,就不同話題交流分享,嚴肅如「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輕鬆如我以往的教學經驗,大家都相談甚歡。
其實離開科大商學院不經不覺已經差不多八年,加入政府後我不時出席不同院校或學生團體舉辦的活動,除了讓我可以稍稍重拾教書的樂趣,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瞭解新一代青年人想法的機會。
說是新一代確是沒差,話說我和港大學生會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的同學見面時,說到自己1993年從美國返港執教鞭,他們當時或許年紀尚小,那知原來他們根本還未出生,看着他們略帶青澀的面孔,處處流露真摯誠懇的態度,真的不禁要嘆句光陰似箭。
當日和同學們談到我在科大執教的經驗,特別提到學生交流這個早前被熱烈討論過的話題,撇開不談強制與否、是否非到內地不可,當時我就指出自己一向主張學生離開香港到其他地方交流,因為有擴濶視野的機會,總是難能可貴的。記得我又以在科大籌辦環球商業管理(Global Business)課程為例子,說課程其中一個特點、應該說是賣點就是要求學生必須到其他地方交流。
科大當時實為學界中的先行者,除了在Global Business的課程外,更在整個商學院推動學生交流,初期集中到歐美的大學,並隨着內地越來越開放,便增加到內地的交流機會。發展至今,科大商學院有半數學士課程本科生已可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選擇一個學期到其他地方作交流。
數天後我參加了科大MBA舉辦的一個財經會議時,再次確定自己的看法是對的。當日出席的同學有百多名,大部分是第一年修讀的學生,亦有已畢業的同學。我們一起分享對「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的看法,這些同學來自不同國家,有香港本地的、海外來的,以及內地來的,就是因為大家背景不同,文化有異,所以每每有人能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
科大的MBA課程可以説是學院的旗艦課程,而我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組成非常國際化及多元化。以我理解,今天修讀課程的學生大半來自美加、歐洲及亞洲其他地方,內地及本地生則佔約四成。很多學生,包括內地生都是有見課程的收生和內容着重多元而報讀。所以糅合不同文化、顧及學生需要就是當年我們打造課程品牌之法,在以10年多時間建立起的品牌,要矢志維持一個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實在需要苦心經營。
其實當一個地方擁有國際化的教學環境,自然可以獲得有實力的院校青睞,好像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就選擇來港設分校,及將它的亞洲EMBA課程移師香港開辦,想必明白到香港多元兼容的環境可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報讀。政府亦已積極回應,批出俗稱「白屋」的摩星嶺域多利道前扣押中心用地作其校舍。
有別於碩士課程,我當然明白現實裏不容易為學士課程本科生提供一個國際化的環境,正因為如此,學校更加應該把他們「送出去」,目的地在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都有這些機會,特別是對於修讀工商管理課程的學生而言,更加應該爭取「走出去」,因為香港作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需要的正是具國際視野及內地經驗的精英,這樣才可吸引人才滙聚,讓香港這個品牌保持優勢。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5月3日在其網誌發表的 文章 )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