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三字經》介紹中國許多歷史人物,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相信是﹕「融四歲,能讓梨」裏面所講的三國名人孔融。
孔融是孔子二十代孫,在東漢至三國年間,是全中國最享負盛名的人。除了四歲讓梨,孔融十歲時也發生了一件事,讓人津津樂道。那一年,他隨父到首都洛陽,孔融特別想拜見當時名士李膺。這位李膺,等閒人不接見。守門人問孔融是何許人,答是親戚,進去後李膺奇怪,哪有這親戚呢?孔融說﹕「我是孔子後人,你是老子(本名李耳)後人,孔子曾問道於老子,所以我們是世交。」其他人看到年僅十歲的孔融如此聰慧,不禁大奇,只有一個叫做陳韙的名士不以為然,他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馬上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陳韙一時窘得無言以對。
十六歲時,他哥哥孔褒朋友張儉,得罪了宦官被通緝,投奔孔家,孔褒不在,孔融讓張留宿,及後東窗事發,結果孔媽媽、孔融和孔褒爭相認罪,「一門爭死」成為朝野熱話,最後朝廷頒處孔褒死刑。自此之後,十六歲的孔融名揚四海。
大膽諷朝政 敢言終惹禍
孔融文才為「建安七子」之首,尤擅辯才。對有才華的年輕人,他極為憐愛,甚至不惜以性命擔保;對待權貴,他恃才傲物,嬉笑怒罵,不留半點餘地。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為妻,孔融寫信給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大奇,問此事出自何典,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曹操禁酒,說酒能亂性亡國,而且不應耗費糧食釀酒,孔融看穿了,這其實是為了增加軍餉,出兵打仗,於是發表文章,肆意嘲弄﹕夏商兩朝皆因女人而亡國,我們是不是要廢除女人?他最具爭議的言論,來自「父母無恩論」,他說,父和我的關係不大,我不過是他「情欲發」之下的結果,母和我的關係也不大,不過是一件物件曾經寄放在瓶子裏罷了。這種說法,放諸今天,也是聳人聽聞至極,何况當時朝廷上下正標榜「以孝治天下」?
孔融本身十分孝順,十三歲喪父,史書說他「哀悴過毁」。他的「無恩論」,更像是針對權臣操弄「忠君愛國思想」的諷刺。
謙讓以外 學習狷介
孔融反對肉刑,反對嚴刑峻法。然而,刑法終於找到了他。當曹操使者以「謗訕朝廷」等罪名,前來拘押孔融時,他九歲和八歲大的兒子了無懼色,如常玩耍,孔融說希望不致連累兒子,兩兒笑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五十五歲時,孔融被曹操處死了,而且夷滅全家。
孔融一生,謙讓甚少,狷介極多。《三字經》裏的孔融,其實只是四歲的孔融。到了今天,我還是覺得孩子應該學習孔融,不是因為他謙讓,而是因為他狷介。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孔融是孔子二十代孫,在東漢至三國年間,是全中國最享負盛名的人。除了四歲讓梨,孔融十歲時也發生了一件事,讓人津津樂道。那一年,他隨父到首都洛陽,孔融特別想拜見當時名士李膺。這位李膺,等閒人不接見。守門人問孔融是何許人,答是親戚,進去後李膺奇怪,哪有這親戚呢?孔融說﹕「我是孔子後人,你是老子(本名李耳)後人,孔子曾問道於老子,所以我們是世交。」其他人看到年僅十歲的孔融如此聰慧,不禁大奇,只有一個叫做陳韙的名士不以為然,他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馬上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陳韙一時窘得無言以對。
十六歲時,他哥哥孔褒朋友張儉,得罪了宦官被通緝,投奔孔家,孔褒不在,孔融讓張留宿,及後東窗事發,結果孔媽媽、孔融和孔褒爭相認罪,「一門爭死」成為朝野熱話,最後朝廷頒處孔褒死刑。自此之後,十六歲的孔融名揚四海。
大膽諷朝政 敢言終惹禍
孔融文才為「建安七子」之首,尤擅辯才。對有才華的年輕人,他極為憐愛,甚至不惜以性命擔保;對待權貴,他恃才傲物,嬉笑怒罵,不留半點餘地。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為妻,孔融寫信給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大奇,問此事出自何典,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曹操禁酒,說酒能亂性亡國,而且不應耗費糧食釀酒,孔融看穿了,這其實是為了增加軍餉,出兵打仗,於是發表文章,肆意嘲弄﹕夏商兩朝皆因女人而亡國,我們是不是要廢除女人?他最具爭議的言論,來自「父母無恩論」,他說,父和我的關係不大,我不過是他「情欲發」之下的結果,母和我的關係也不大,不過是一件物件曾經寄放在瓶子裏罷了。這種說法,放諸今天,也是聳人聽聞至極,何况當時朝廷上下正標榜「以孝治天下」?
孔融本身十分孝順,十三歲喪父,史書說他「哀悴過毁」。他的「無恩論」,更像是針對權臣操弄「忠君愛國思想」的諷刺。
謙讓以外 學習狷介
孔融反對肉刑,反對嚴刑峻法。然而,刑法終於找到了他。當曹操使者以「謗訕朝廷」等罪名,前來拘押孔融時,他九歲和八歲大的兒子了無懼色,如常玩耍,孔融說希望不致連累兒子,兩兒笑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五十五歲時,孔融被曹操處死了,而且夷滅全家。
孔融一生,謙讓甚少,狷介極多。《三字經》裏的孔融,其實只是四歲的孔融。到了今天,我還是覺得孩子應該學習孔融,不是因為他謙讓,而是因為他狷介。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文﹕張帝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