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職譯名誤導 葛霖實屬次官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10日 05:35
2010年09月10日 05: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匯控主席葛霖年底離任,加入卡梅倫政府當官,但原來職銜並不是一眾香港媒體所說的「貿易及投資大臣」。

「國務大臣」非內閣成員

乍聽「大臣」一名,或令很多人誤以為葛霖是「入閣」,但他的職級在英國政治制度下其實並非大臣(Secretary of State),只是不屬內閣成員的「貿易及投資國務大臣」 (Minister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vestment)。雖然同樣叫「大臣」,但多了「國務」二字,職權有天淵之別。本報昨向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查證,領事館澄清,「國務大臣」這中文翻譯稱謂所指涉的職級,其實就是在香港回歸前慣稱的「次官」。

港英年代,Minister of State原譯作「次官」,在中英談判期間,香港傳媒一直如此稱呼此級別的英國官員。英國總領事館人員昨表示,當年中英雙方曾談到官職譯名問題,中國認為Minister of State譯作「國務大臣」較合適,英方接納了這建議,於是香港回歸後,英國官方中文翻譯一律稱Minister of State為「國務大臣」。至於回歸前譯作「常務秘書」的Permanent Secretary,以及譯作「政務秘書」的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則分別改為「常務次官」及「政務次官」。

屬政治任命 協助大臣決策

一系列名稱和翻譯的背後,其實牽涉到英國議會政治制度:代表多數民意的執政黨議員,負責組成政府,出任內閣首相和一眾大臣職位,制訂國策,並指揮政治中立的文官系統(civil servant)去執行。但政府亦會作出一些政治任命(例如任命國務大臣及政務次官),去協助大臣們作決策;簡言之,英國政府部長分三級,最高級為內閣大臣,其次順序為國務大臣及政務次官。至於文官體系,部門最高級別文官是常務次官。香港目前的政治制度,也參考了英國的一套,在特首與司長局長之下,設有副局長,至於負責執行的最高級文官,則是常任秘書長。

英國國務大臣並非內閣成員,但可能因應政府不同需要而出席內閣會議。以商業創新及技能部為例,部門大臣是祈維信(Vince Cable),現有3名國務大臣及3名政務次官,其中負責大學及科學的國務大臣韋力生(David Willetts)有份出席內閣會議。部分國務大臣不止隸屬一個部門。葛霖擔任貿易及投資國務大臣,除聽命於祈維信,還向外相夏偉林(William Hague)匯報。葛霖會否出席內閣會議現仍未清楚,但為符合政治任命官員必須是國會成員的慣例,他將晉身上議院。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