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雞媽媽﹕鬆綁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5日 06:35
2015年05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很久很久以前,曾經跟朋友展開這樣的討論——地鐵應否立例禁止車廂飲食?記得自己當時是「反方」,認為在地鐵掏出一個包來啃、從水樽裏啜一口水,怎樣也談不上有違公德,重點應該是有沒有弄髒車廂吧。如果真的要畫條界線,要立例的該是後者,弄髒了再罰不遲。至於禁飲禁食,說穿了是方便管理,而我們的城市已經夠多管理了。


那是香港還未有自由行的舊日子(我們差不多都忘卻自己曾經有過那種時光),今日談同一個問題,事情又變得更複雜。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年來,我城的「不准」只有愈來愈多。隨便找上一個公園,門口的指示牌已經夠倒胃口——不准在椅上躺臥、不准攜犬、不准踏單車、不准滾軸溜冰、不准玩球、不准玩水、不准踐踏草地……千不准萬不准,諸事八卦地把啥都外化成為罰則。管理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人看成小孩來管,至於真正的小孩就被管得更慘了。


太多「不准」 小學雞變鵪鶉

遇過不少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規範和碰釘後,彷彿內置了「不准程式」——大群小學雞興之所至在路上引吭高歌,其中一個滿臉憂戚悄悄問大人,「這裏准唱歌嗎?」;公園裏,孩子不敢接過媽媽帶來的寫生畫具,因為他曾在南蓮園池碰過老大的釘子(那是一個不准寫生的神奇公園,保安員像裝了專門偵測畫紙的高效雷達);自修課上,小學雞做完功課後坐位子發呆,問他為什麼不看看圖書畫畫畫?他說老師沒說可以。


這些長長短短、虛虛實實、自設的、由別人訂定的界線,組成天羅地網,把孩子五花大綁。剛巧朋友捎來M+博物館的夏令營資料,主題正是「出界」,「摒棄預設答案和模式,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習慣與社會固有常規,鼓勵發問,發展獨立批判思考,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意思維,超越慣常框架和界線」。導師人腳有《狂舞派》導演黃修平、插畫家謝曬皮、戲劇及影像創作人賴恩慈等。心動。可惜目標對象至少要中三,小學雞「未夠秤」。


為什麼不? 想想劃界原因

但出界也不一定要入營。某日到遊樂場,沒別人只有我家兩小,他們問﹕「這裏的滑梯准不准往上爬?」我反問為什麼不?滑梯本來就不該只得一種玩法,平常我們乖乖的只往下滑,唯一原因只是人多避免受傷,但此時此刻只有你們倆耶﹗


孩子們歡呼一聲,脫掉鞋子就爬,一會兒便身水身汗好快樂。


我們只知道遵守規則,卻常常忘掉那些界線本來出現的原因。


香港的孩子真需要鬆鬆綁、出點界。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