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匯豐風雨飄搖20年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5日 06:35
2015年05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匯豐控股(0005)遷冊淡出香港,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開始部署,直至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在1993年1月由香港遷往倫敦,歷時長達6年。匯豐當時的部署,是一方面逐步淡出作為香港「中央銀行」的角色,另一方面加緊在海外收購,希望業務從主要依賴香港轉為更國際化、覆蓋更多地區。


淡出香港「央行」角色的最重要一步,是1987年7月15日匯豐與金融事務科簽訂「新會計安排」,匯豐在同業結算及提供頭寸方面不再任「話事人」角色,有關職能交由金管局接收。到1989年8月修訂匯豐銀行條例,令香港公司法適用於匯豐(在此之前,匯豐只受為它特別而設的匯豐銀行條例規管)。


海外收購方面,匯豐在1987年入股英國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為海外擴張業務揭開序幕,隨着業務國際化,匯豐也跟隨銀行業放寬監管(deregulation)的大流,進行多元化經營,參與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業務。踏入2000年,匯豐進軍美國次按業務,2003年收購Household Intl,又在2005年成立匯豐融資,成為美國第二大次按銀主,並成為雷曼迷債的信託人和分銷銀行。


連番失誤 投資者信心跌谷底

從此,在香港人腦海中穩健、主要從事借貸等傳統銀行業務的匯豐已經不復存在,它的作風比以前「進取」了,但要承受的風險也水漲船高,2008年金融海嘯,終於暴露了匯豐自90年轉型以來累積的種種問題。


2007年2月,匯豐首次發出盈利警告,原因是旗下匯豐融資在策略上出現錯誤,這是匯豐成立140年來首次發盈利預警。2009年3月,匯豐公布2008年業績,純利按年倒退70%,打破歷來紀錄,與此同時,匯豐宣布按每12股供5股的比例,集資125億英鎊。


回顧上述的歷史,是想說明匯豐踏入2000年開始策略上連番失誤,管理層也內鬥頻生,要令投資者恢復信心,並非單靠「回歸香港」就可交差的。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