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野簷﹕誰是全民創業的死敵?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6日 06:35
2015年05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總理李克强真的急了。因為GDP的7%,因為財政收入的慢增長,因為可能到來的失業潮。李克强給出的藥方是:互聯網+,減稅免稅清理行政收費,還有,全民創業。但李總理不知道的是,創業難,一開始就難,總理的下屬一點也不為總理分擔。


為什麼不把工商局叫來訓訓?

比如註冊一間公司,是先租辦公室,還是先註冊幹起來再說?

一個屌絲(註),沒地兒找活,湊上點錢想辦個公司。也不知能否成功,先申請個牌照吧,就在家裏辦公,幹着試試?不行,工商局不同意:不是哪都能註冊執照的,居家住房不行,大部分商住兩用房也不行,必須是寫字樓。得,還不知能否賺錢,先得租個寫字間,先砸上把銀子,一下子把「全民創業」的熱情之火澆滅了。人家比爾•蓋茨為什麼能在車庫裏辦公司?中外的月亮硬是不一樣。


好在沒門有窗戶,有專門註冊公司的公司,給你找個虛擬的註冊地址,你愛哪裏辦公就去哪。當然,你也得拿銀子。這樣,雖然政府似乎在努力少收「全民創業」的錢,但創業者並未少花費。李總理你知道嗎?為什麼不把工商局叫來訓訓?


這是又一次民衆埋單?

為什麼要「全民創業」?蓋因為,政府兜不起那麼大的攤子了。


早先內地百姓的生活都是政府管的,從出生到上學,從結婚到進火葬場,全管。1978年改革開放,主要的思路是簡政放權,政府往後撤,老百姓自己奔生活。


當年朱鎔基總理大怒,說電信價格還得降,成倍地降。他的手段是盡可能地讓市場起作用,分拆央企,最著名的是中石油中石化隔江而治、建立南車北車、分立聯通電信移動等。


朱鎔基分拆央企不是要削弱國有企業,相反,是想挽救國企,壯大國企。1990年代末,經過近20年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普遍陷入經營困境,瀕臨倒閉。朱鎔基提出3年國企脫困的目標,抓大放小,只保留大型國企,即當年的191家大型央企。這次國企改革的代價是4000萬國企員工下崗,每家都有一本血淚史,中國國企職工為改革埋單了。


國企職工自謀出路,就是今天講的「全民創業」。


後來風向變了。2003年國務院設立了國資委,自此開始了央企「做大做强」的路線,10多年過去,國企實力大增,2014年有47家央企入圍世界500强企業。這值得國人驕傲嗎?是,驕傲,但明顯地,10年裏國進民退,國內民間經濟的發展空間被大大打壓。及至今天,經濟下滑,高層又再號召「全民創業」,就像當年號召回城知青自謀生路賣大碗茶一樣——這是又一次民衆埋單?


國企就不應該做大做强

4月28日傳出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合併的傳言,股價漲停,滬指挺上4529.74點新高。


何止是今年,十八大以來,風向就變了。自南車北車宣布合併以後,更多央企合併傳言四起,包括中國中鐵與中國鐵建、南船與北船、中石油與中石化、中國移動與廣電網、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等。最新的傳聞是中國遠洋、中海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招商局集團互相整合,鋼鐵行業也風聲鶴唳。


如今央企合併的理由,說是為了全球競爭,避免內耗:中石油中石化合併,共同對付埃克森美孚、BP和蜆殼;南北車合併,也是為了避免以前出現的海外壓價的情形。


那麼,國企到底是合併出效率還是競爭出效率?這原本挺簡單的道理,此時卻說不清了。實際上,對國企來說,不論是合併還是分拆,對國企改革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不過是在這些領域裏單寡頭或多寡頭之分,國企該有的弊病一個也不會減少,老闆仍然是政府,國企仍然要享受超額政策優惠、佔有超量社會資源、形成超級腐敗懶政——看看兩桶油,以及之前之後的國企,還會揪出多少老虎蒼蠅?


在競爭領域裏,國企就不應該做大做强,國企愈少愈好,這樣才能給市場競爭、給民營經濟留出空間,才能使社會和自然資源得到多快好省地使用,才能不讓總理操心。


不止是工商局的老爺們,國企的做大做强,也是「全民創業」的死敵。


註:網絡用語,泛指人生失敗者

作者為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