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劍明﹕香港保守理財原則的根源及其影響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6日 06:35
2015年05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政府的新聞公布,截至2015年3月底,香港的財政儲備為8195億港元。政府雖然盈餘豐厚,卻不利用儲備為教育和醫療等社會投資改善生產力。財金官員經常強調政府要達至收支平衡,將支出控制在本地生產總值約20%,同時又要求保持大筆儲備。去年公布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政府更表示香港將會出現「結構性財赤」,儲備再多也會耗盡,到時就要加稅或靠借貸度日,因此政府不單要量入為出,更建議成立「未來基金」,進一步增加財政儲備。為何官員會如此保守?


香港財金官員的保守理財心態,說到底是一種「社教化」的結果。任何組織都有其組織文化教育成員特定的價值和規範。香港政府財金官員的理財文化,可追溯到殖民地時代。當時英國政府認為香港作為殖民地不應拖累宗主國的財政,意思是香港不應在財政開支上用多了,然後靠英國政府承擔。因此,英國政府要求殖民地在其財政「自負盈虧」而引伸出來的「審慎理財」和「財政穩定」,就成為香港公共財政的核心價值。


為確保審慎理財和財政穩定,殖民政府歷任財政司都定下不同的財政預算準則,目的是把抽象的理財價值變成可操作的規範,作為制訂預算案的指引。其實,這些準則並無經濟理論依據,往往是基於管治需要和數據來制訂,官員亦不時修訂這類準則,以面對不斷轉變的政經環境。為確保殖民地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留有空間,財政儲備成為重要工具。儲備不單為政府賺取利息或投資收入,在年度財政困難下更可大灑金錢以穩定經濟和社會。由殖民地時代開始,政府已經有「儲錢」的心態。如何儲錢?答案就是要求量入為出,創造財政盈餘。「低估收入」和「誇大支出」差不多是殖民地和特區政府歷任財政司的伎倆。


為何財金官員的保守理財心態能獲得香港市民和中國政府長期支持和維護?殖民地時代英資主要從事金融和貿易,政府干預愈少愈好。而且稅收往往來自這些英資大企業,因此他們不斷要求殖民政府採取低稅制。殖民政府要做到財政上自負盈虧和低稅制,只能維持小政府和投入有限的資源改善民生。但為了轉移社會壓力,以取得管治的認受性,殖民政府成功建立一套論述:香港的經濟發展是有賴於一個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和維持低稅率的政府。這套論述一方面成為政府內部的組織文化,公務員在進入政府後就會被同化,承傳這些價值和規範;與此同時,這套經過精心包裝的說法也深入民心,成為市民大眾理解香港經濟奇蹟的常識,甚至影響中國政府的看法。


累積儲備為了什麼?

特區政府維持保守理財觀念的原因,與金融地產霸權和中國發展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回歸前,中國政府重視的不是工人,而是資本家的利益,因為中國要借助香港資本家發展經濟。加上中國政府認同港英政府的論述,為確保香港以往所謂「經濟成功」的因素得以延續,同時避免福利主義對資本家的利益造成影響,中國在《基本法》寫下「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的條文。今天,中國政府需要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繼續成為中國對外和對內的橋頭堡,發展中國內地的金融及資產經濟。由於財政穩定和儲備多寡往往是國際評級機構、國際貨幣基金、國際知名智庫對金融中心的評價標準,因此中國在自身利益下務必維護香港財金官員的保守理財心態。


如果量入為出是為了儲備,那麼累積儲備又為了什麼?當然儲備有其重要的作用,問題是究竟多少儲備才足夠?當日的殖民政府和今天的特區政府其實都沒有合理的答案。但在缺乏如何運用儲備去推動經濟發展、扶助弱勢社群,改善人民生活的治港願景下,香港政府似乎只是為了儲備而積累。用於教育和醫療是對人力資源的投資,而用於社福的錢是穩定政治和凝聚社會的投資。在未能有效地回應有關如何善用儲備的批評時,請我們的財金官員不要拋出「結構性財赤」來迴避及阻嚇市民對長遠社會政策的要求!


(節錄自民間長遠社會發展運動主辦 2015年2月7日「我要經濟民主」民間公共財政論壇)

作者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高級講師、民間長遠社會發展運動成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