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與兩電談判新協議 政府應組外援團隊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0日 06:35
2015年05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電拋出建議,在龍鼓灘發電廠增建兩台燃氣機組,每台600兆瓦。這個舉措,宣示中電與港燈就有關2018年之後的利潤管制計劃,拉開了與政府角力的序幕。長期以來,兩電地位獨特,並在電力市場居於絕對優勢,政府在利潤管制計劃的角色,竟為兩電牟利起着背書作用,情况荒謬。10年一度的談判又來了,期望歷來在談判中吃盡苦頭的政府和官員,今年要組成專業團隊,與這兩家電力公司周旋,保障市民利益。


政府與兩電互動

往績只被牽着走

近年,政府就能源組合一些構思,有碰觸兩電壟斷地位之意,可是互動下來,未見政府攻城掠地,而是節節敗退。例如政府擬提高核電比例至三成,若成事,兩電固定資產投資會被壓縮,電費加幅將受到牽制。可是就這個議題,政府要面對反核電環保人士與兩電,在雙線作戰之餘,加上日本3•11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爆炸成災,全球反核電風起雲湧,政府很快就放棄了這個構思。


政府另一次失利,是去年的燃料組合諮詢文件,其中提出向南方電網購電的選項,實有曲線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之意。不過,這次兩電財團領軍人物赤膊上陣,直斥內地電費貴和不可靠,而在諮詢完結之前,數以萬計統一格式的「意見」湧入,都是反對向內地購電。去月,政府提出的電力市場未來發展諮詢文件,建議未來燃氣發電佔50%,輸入核電佔25%,餘下25%是燃煤與再生能源,未再提議向南方電網購電,顯示政府再輸一仗。


事態發展至此,兩電全面鞏固了陣地,什麼開放市場、引入外來電力等構思,全部潰退,剩下來的是由兩電以配合政府減排目標為名,使用成本更高的天然氣和興建燃氣機組。這就是近期中電提出兩台共1200兆瓦燃氣機組的背景。初步看來,這兩台機組,與去年政府批准中電在5年發展計劃興建的一台燃氣機組(250兆瓦)無關,而是中電為2019年之後的新管制計劃鋪路。


即是說,政府已經批准中電興建一台燃氣機組,中電提出再建兩台,合共1450兆瓦,這是涉及逾100億元的機組興建計劃;中電利潤與固定資產掛鈎,興建更多機組,意味着電價要增加。兩台共1200兆瓦機組,興建費用約100億元,專家推算會使中電每度電增加約2.7仙,電價加幅約2.6%。另外,天然氣成本較高,而按過去政府監察燃料費往績,讓兩電予取予攜,經常出現提前收取燃料費,等於變相加價的情况。


今年中電加價3.1%,港燈則凍結電費,與前兩年大幅加電費比較(例如中電一度要求加價約一成),不少人以為兩電放下屠刀了,實質並非如此。以中電為例,實情是去年已經藉燃料費提前加價。中電原來預計到去年底燃料帳有15億元負結餘,實際上有28.8億元正結餘,一來一回相差了43.8億元,即是中電提前向用戶收取了接近30億元,才有所謂加價3.1%的「合理加幅」。不過,中電仍在收取燃料費,燃料帳正結餘在繼續擴大,這就是中電賺錢的實質。


日後,中電用戶「合資」幫中電興建燃氣機組,壯大其固定資產然後繳付更高電費;另外是支付更高昂燃料費,中電要員已經預告今年用多一倍天然氣,燃料成本增加50%,云云。本港電價由基本電費和燃料費組成,中電用戶未來要同時面對基本電費與燃料費顯著增加的局面,電費大幅上升,看來難以避免。目前電力市場結構,兩電有絕對優勢,所以市民只能倚賴政府。可是,按政府與兩電博弈的往績,政府能否保障市民利益,難予人有信心。


中電曾高估電力需求

建燃氣機組或重蹈覆轍

中電計劃興建3台燃氣機組,這些龐大投資計劃是否有必要,由於沒有資料,公衆無從判斷。上世紀90年代,中電有高估電力需求前科,龍鼓灘電廠備用電量過剩,中電卻因而多收30多億元電費。以古鑑今,中電會否重施故技,社會應倍加注意。至於如何確保兩電不多收燃料費,政府一直拿不出適當做法。


兩電新管制計劃又要談判,政府應該以新思維處理與兩電的互動,確實為市民把好關。過去,政府在電力公司的管制計劃談判中,官員與兩電團隊的較量,被認為是業餘隊伍遇上職業隊伍;兩電團隊精英專家雲集,而政府領軍的政務官,「周身刀,是否張張都利」,他們理應心知肚明。


我們認為政府就今次談判,可以繼續由政府官員領軍,但是應該組織專業團隊應戰。由於發電機組的設計、效能、成本,以至燃料費等涉及全球燃料供應和價格評估,這些技術竅門都需要專業知識或熟識市場結構運作,因此執行的人才可以洞察大局,不致糊糊塗塗就中招。有關這些專業人才,政府應該向外求,以顧問形式聘請專業精英,協助官員與兩電周旋。我們對今次政府與兩電談判的期望是:即使未能佔上風,也要避免再被糊弄,使不知就裏的市民毋須再為官員的愚蠢買單。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