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嚴峻的污染現實正在倒逼中國政府下大力氣「綠色化」。中國官方本周公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隨後五部委緊鑼密鼓聯合解讀宣誓。在生態退化、污染鋪開,特別是民意的覺醒與公開質詢下,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其所許諾的改革發展這顆「果子」,必須是健康的、生態的。 「綠色化」最近成了中國的熱詞。繼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3月首提這一概念,中國官方文件這次明確將「綠色化」上升到與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並列推進的「立國戰略」。
「綠色化」成立國戰略
事實上,中國太需要綠色化了。森林退化、河流乾涸、「牛奶河」、霧霾天、「毒土地」,在近十年來的新聞中屢見不鮮。一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員就向記者坦言,中國傳統經濟發展形象地說就是「黑色經濟」或「褐色經濟」,綠色化就是要「去黑存綠」。
「去黑存綠」並不容易,環境欠帳太多,中國並沒有處於一個很有優勢的起步。目前中國單位GDP能耗是全世界平均水準的兩倍,以資料完備的2013年為例,中國GDP佔全球比重為12.3%,但能源消耗佔比達22.4%。這說明創造同樣的財富,中國要消耗更多資源。
要改變現狀,中國政府決定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撬動市場參與。根據官方規劃,到2015年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4.5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值約相當於GDP的2%左右。未來還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等。
「九龍治污」待突破
不過,更深層次看,一直掣肘生態環保的是政績觀和「九龍治污」的行政架構。中共也意識到,僅講道理難有實效,關鍵是扭轉「政績指揮棒」。要讓官員覺得環保不是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制度就必須觸及官員自身的「戴帽子」和「摘帽子」。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探索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終身追責等突破口。「水裏和陸地的不是一個部門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個部門管」,前任中國環保部長就曾坦言。不過,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在創造性地破解這種「結構障礙」。記者上月在山東日照採訪時發現,日照市政府2012年將陸域面積16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00平方公里、海岸線36.45公里的一片區域「畫地為牢」,整合成一個獨立行政區域「山海天度假區」,綜合鋪開一套從山頂到河流,再到海洋的統籌生態治理系統。
中國到底還需要多久才能「美麗」?發改委一位高官勸筆者「要有耐心」。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加速走着,就不會太晚。
馮其十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