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恒鑌、陳立豐﹕香港政改與台灣大選 尚有懸念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1日 06:35
2015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治角力,往往有耐人尋味之處。有時看似形勢極差,但時而不乏柳暗花明;反之,以為勝券在握,但卻會棋差一着。時值香港即將進行審議政改方案,而台灣又於明年舉行大選,兩者之間存在的相擬之處,當中實有值得玩味的端倪。


如果有留意台灣政治新聞的朋友會知道,近期民進黨派出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氣勢如虹,不但要重奪失去8年的執政地位,更要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女總統。加上,去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輸得一敗塗地,由從前控制的15個縣市銳減至如今的6個。不單導致該黨身兼總統的馬英九主席請辭,現在就連找個合適的人出戰下年的大選也顯得畏首畏尾。甚至有評論露骨地指出,台灣於下年變天的機會已成了鐵定事實,焦點只是國民黨輸多還是輸少而已。


無可否認,民進黨當今的支持度比國民黨高出一截,假若明天就是投票日,那總統寶座必定是蔡英文莫屬。不過,國民黨又是否真的只是捱打,鐵定認輸?最近,我們在報章上看過一些評論,亦得出不少啟發,認為國民黨明年的勝敗仍然是未知之數。細看之下,雖之馬英九現時民望相當低下,但當年的他卻具備了登上總統大位的必要歷練——選舉。馬英九自海歸回來,一直在黨內擔任要職,並於1998年及2002年參加及勝出台北市長選舉,積聚起多年的政治經驗和觸覺。因此,他於2008年登上大位,並非是無迹可尋。相對而言,民進黨的蔡英文雖然也擔當黨主席一職,但其從未在任何公職選舉中取得勝利。於2010年的新北市長選舉中對決國民黨朱立倫,無功而回;而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中亦敗給馬英九。即便兩次選舉的票數與對手相當接近,但畢竟選舉是一種絕對的零和遊戲,故可說其是在選舉成績上交出白卷。


再說蔡英文的風格,與馬英九學者文人之風同出一轍,當成為總統後,能否駕馭行政立法兩大機關,以及黨內派系的猙獰鬥爭都成為疑問。選民會思考,與其繼續選多一個「馬英九」,倒不如選一個強硬而立場鮮明的政治人物。當然,這樣還得要國民黨能夠找到這樣的人出來參選,才可有此論述。另外,有一點亦不能忘記,「九合一」之敗,主因並非民進黨有所進帳,而是因為國民黨自我犯錯。派系之爭導致權力過度分散,終致黨務人員難以發揮應有的功用,選舉之先已嗅到慘敗之味。由此種種,國民黨於下年大選尚有亡羊補牢的空間,只要其能再次凝聚,鞏固本身堅實的選民基礎,舉全黨之力再與蔡英文相爭,未嘗一定會是敗走麥城。


回顧香港,今天已進入審議政改方案的前夕。雖之不少民意支持通過,但泛民主派以綑綁方式計劃否決,使政府面對舉步維艱的局面。不過,經過去年79天的佔領事件,民主派人士亦認識到,所謂的「雨傘運動」並非真正能夠啟動起「核爆」的作用。大型的衝擊事件過後,政府態度沒有大方向的改變,反而激發起大規模民怨,顯得泛民有點黔驢技窮。情况正正恰如蔡英文一樣,貌似氣勢如虹蓋天,但當中暗湧卻此起彼落。


泛民真正敵人在內部矛盾

事實上,泛民藉着佔領運動,成就出他們表面上的風光,但同時也迫使他們必須思考「進與退」、原地踏步還是「袋住先」的問題。我們亦不得不留意,社會上不乏溫和的泛民人士要求通過政改,希望藉着提高行政長官的認受而改善施政。畢竟香港現時的選民分佈是「中間多兩邊少」,如果溫和派被迫綑綁否決方案,最終只會令其選民不齒,使之失去原有的信任。不過,礙於民主派內部的彼此不信任,要集體共同進退,即便當中有部分人士真心希望「袋住先」,但卻缺乏擁有力排眾議的勇氣。顯然,民主派真正的敵人不在中央,亦不在建制,反而是他們的內部矛盾。正正因為內部矛盾,台灣國民黨已跌一跤,能否及時翻生,尚且未知;但香港泛民是否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讓自己得以解放,這還得要看他們的政治胸襟和深度。


我們相信,泛民不能不理會民意,就貿貿然基於過去的慣性而否決政改方案。時值「保普選反暴力大聯盟」舉行大型簽名運動,希望各位市民能夠團結起來,將民意和訴求清楚表達,因為我們認為,只要政改一天還未否決,這背水之戰還是可以一博。最終孰勝孰負,誰會知曉?


作者陳恒鑌是立法會議員;陳立豐是新界青年智庫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