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泡沫膨脹 A股勢急上急落 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3日 06:35
2015年05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昨跌311點,收報27,407點,成交金額1364億元。歐美債息再上,外圍股市受壓,暫時對亞洲,特別是北亞地區影響較小。但始終歐美是全球資金的主要來源,若大本營出事,其他地區遲早會出現走資。內地股市繼續我行我素,創業板再漲3.3%,3天累積升了15%,兩市第一高價股安碩信息首季才賺274萬元,市值則高達309億元,每股盈利4分,股價就高達450元,整個市場泡沫已進入自我膨脹階段,往後只有急升和急跌,絕無慢牛。


究竟A股偏貴僅是個別股票還是整體如此?根據彭博資料,上證指1083隻股份中,584隻有預測市盈率,其他若非虧損便是停牌。在這些有盈利的股份中,有175隻股份市盈率高於50倍,佔比約30%;超過30倍的有335隻,佔比57%;中位數則是37.2倍。至於深證指方面,成份股數目為1707隻,當中1063隻有預測市盈率,144隻高於100倍,461隻高於50倍,佔比43%;782隻高於30倍,佔比73%;963隻高於20倍;中位數是46倍。


估值超高 愈妖愈好?

上述數字說明,估值高昂絕非個別股份,現在估值若非偏高(逾20倍)、昂貴(逾30倍),便是危險(逾50倍)。市場有觀點以2002、03年時的周期性股份,例如建材、資源、航運股來相比,當時亦是一下子便升至極高估值,而現時兩市股份,特別是科網、醫藥、環保、軟件、軍工、芯片等板塊,均是未來的大贏家,短期的高估值會慢慢被高速增長的盈利所抵消,並非泡沫。


驟眼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兩者有很大分別。當中國入世、外貿起飛,航股必定受惠,而選擇又離不開這幾間,不可能會買錯,而建材資源都是講供求,供不應求全行業都大賺,高速增長清晰可見,市場自然給予高估值反映未來數年的前景。但今天的主題概念股,大方向確實向好,但一來選擇實在太多,一個行業的上市公司數目動輒數十家,全國則以百千萬計,當中肯定有不少在5年內消失;微觀看,這又不再只講供求,還要論公司定位、技術、產品服務的競爭優勢。


獨立來看,以超高估值去憧憬一家企業成功,本身就不理性,若以大包圍的角度出發,低估值時全部買入,只要贏家升幅以倍、十倍計,還可說除笨有精,但以當前的估值,除了找到願意更高價接火棒的,看不到有多大值博率。更何况,預測數字根本不能作準,很多過去毫無增長的企業,券商亦估會持續錄得50%增長,為高達50、60倍的市盈率找些支持理據。


當然,大家都憧憬內裏有第二間阿里、騰訊(0700),但同樣地,大家也不能排除最終大贏家其實並未上市,例如藥股,往往一隻新藥便發大財,而這可不是上市公司的專利。再說,現在更多的是渾水摸魚,改個名就變身概念股,然後找個莊家把股價拉個漲停,股民又會立即跟進,愈妖愈好,真正集資後投入研發、搞創新的又有多少間?以往還有點誠意會買入一些資產來變身,去年便有近百隻變身股,但近期乾脆改個名就算了的「匹凸匹」(諧音P2P)也有兩個漲停,又何須大費周章搞借殼、注資?


股東高管率先減持離場

從不同角度看,A股已進入全面泡沫化,終結前往往有一些很吸引眼球的事件,例如2007年有內銀股齊漲停、中石油A股(0857)開盤高見60元、神華(1088)H股目標價100元等「異象」。今次會出現什麼奇景只有事後才知,但上市公司股東和高管已率先離場,兩市股東3、4月便減持套現644億及780億元,高管4月以來也拋售了78億元,反而股民就爭先恐後搶貨,短期往往會持續強勢,因新進場的都怕執輸,但多數亦是強弩之末。


[江宗仁 還看今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