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紹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重要性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5日 06:35
2015年05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貴報在2015年5月2日觀點版刊登鄒崇銘一文,提及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內容頗多謬誤,我特致函澄清,以正視聽。


香港市民亟需房屋土地是不爭的事實,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超過275,000戶、居屋60倍超額申請、私人住宅空置率為歷史新低、樓價租金指數屢創新高、長遠房屋策略推算房屋單位需求10年48萬、人口推算到2041年住戶數目增加三成,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另一項事實是過去10多年規劃和開發土地的速度和規模均大幅放緩, 1985年至2000年我們通過填海創造超過3000公頃土地,面積差不多等於大半個(三分之二)九龍,但2000年後只有570公頃的新增填海土地。未來人口增長雖然會稍為放緩,但推算到2041年仍會有68萬住戶的增長,相當於現時沙田、大埔、屯門和元朗區住戶數目的總和,增加土地維持長遠穩定的房屋供應實屬必要。


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是香港未來一個重要的房屋土地供應來源,可提供約60,000個單位,六成為公屋和居屋單位,能容納超過170,000新增人口,預計亦可提供約37,700個新增就業機會。城市規劃委員會剛完成審議的古洞北和粉嶺北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詳細列明各類土地用途分佈、面積和百分比。整個新發展區規劃範圍612公頃,當中近半(295公頃)保留作自然保育、農耕和綠化用途,包括約37公頃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約58公頃農業用途地帶,以及約190公頃綠化地帶、自然保育區、休憩用地等。扣除上述保育用地,餘下發展面積共約300公頃,其中近三成即約90公頃作房屋用地,公私營各佔約一半(即約45公頃),其餘用作道路、基建、社區設施包括學校、醫院㼄E所等,以及商貿及科技園用地等。


重點綠化保育僅一半屬發展用地

文章指新發展區只用7%土地作公營房屋發展、「與解決房屋問題無關」、「全是騙地謊言」,這種說法是混淆視聽,完全忽略了新發展區綠化保育是該規劃圖的重點,佔地比例較高,而大綱圖範圍只有一半屬發展用地的事實;同時亦罔顧新市鎮規劃除房屋用地外,也需要大量土地為日後居民起居生活提供配套設施,更無視香港亟需房屋土地的現况,刻意貶抑市民對私營房屋的需要。文章亦提及只需半個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便可提供新發展區全數公屋,雖然我們正於新界北研究中探討粉嶺高球場範圍的發展潛力,但我對作者所言有極大的保留。按作者對房屋土地的邏輯,只需一個沙田區的面積已足夠讓全港市民居住,是否切實可行顯而易見。文章指控政府開拓新發展區涉及利益輸送,更是毫無根據。


要推行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以至推動各項規劃,發展更具規模的新市鎮,提供房屋特別是資助房屋(公屋和居屋)以及其他經濟活動發展的空間,無可避免需要收回私人土地以提供基建和進行發展,亦會影響到當區居民。政府十分理解受新發展區計劃影響的人士對拆遷的憂慮,會繼續和受影響的村民、農戶、廠戶、商戶及其他持份者保持溝通,務求在合情合理、符合公眾利益和公帑運用得宜的大前提下,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案,盡量照顧受影響人士的需要,提供適當和合理的補償及安置安排。我希望各方論者可以實事求是,一同努力解決香港房屋土地問題。


作者是發展局副局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