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吾﹕到哪天你才會不再恐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6日 06:35
2015年05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明天,5月17日星期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


原因,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0年的5月17日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刪除。


同性戀,從1990年5月17日開始,不再是病。聽說,明天會有一場遊行,要香港人多加關注香港的性小眾的權益及議題。


根據同志運動人士所言,國際不再恐同日,是為了「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對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產生一切加在肉體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說到底,直至現在,仍有不少人認為,一個人可以因為性傾向,而肆意攻擊,實行言語及肉體暴力。更有不少的地區自詡國際都市,對少數性傾向人士的權利,視若無睹,只要他們不作聲,默默忍受,接受社教化,就可以乖乖生活。


為什麼香港仍需要國際不再恐同日呢?香港人,是不是很恐同呢?根據雨傘運動的經驗來說,網民對社運男神們的「 hehe」(網路用語,同性戀的代詞)似乎非常接受。女性網民,尤其是年輕的女性網民,對學聯兩位前成員的合照、拖手照等等都非常受落。加上有流行歌手、議員出櫃,大眾似乎都開始接受,這個世界有同性戀公眾人物這回事。


當同志變成了名字

可惜的是,直至今天,我們看到法庭新聞,有同性戀者以裸照或「爆你是同性戀」之名,去勒索同性戀者。每當有同性戀者有關的新聞出現,在各大傳媒網站都會看到面書留言說「死基佬」、「基佬係淫亂啲」云云。再進一步,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同性戀」好像變成了職業、性別一樣,變成了那個人的名字。如有同志歌手曾在報章說過,當他公開他的性取向之後,以後娛樂傳媒提及他的名字,都會之前冠以「同志」二字,他的全名,就由「歌手×××」,變成「同志歌手×××」。


同性戀者屬於少數,同性戀者的權益不被關注,在香港這個環境,是正常的。因為,在香港活了這些年,怎會不知道,在香港生存的人,最關心的,只是自身利益。什麼公義、大愛,都只不過是口裏說說算的事。隨手拈來一個例子:最近忽然說9月3日會忽然從天而降一天勞工假期,在網絡幾乎人人叫好。有假放,當然放住先。只是,冷靜下來想,放一天假,對某些代表僱主利益的議員,不是很大件事、很影響生產力、猶如殺了他們父母一樣的嗎?男士侍產假就是一例了吧?為了政治,他們的原則可以不理,我想香港人都接受了,建制派的議員是這樣子;反之,在泛民議員之間,他們不是總是在口中念茲在茲重複程序公義的嗎?為什麼多放(或是調動)一天的假期,會是全民叫好的呢?政府帶頭破「幾時放假」、「放幾天假」這個需要謹慎程序處理的事情,講求原則和程序公義的泛民議員,不是應該群起攻之嗎?


沒有。


因為,利益所至。


我不怪泛民議員,或建制派議員。一直在黃昏的時評節目,我最常說的話是:有什麼市民,就有什麼議員。那些人,有一半是經過民意授權進入議會的。


只是,看到很多人,在假日的時候,穿得美美,看着大台節目,叫人「不再恐同」的時候,我看不到為什麼大眾,在沒有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會這麼大愛的去關顧同性戀者。平權路漫漫,不是因為同志團體沒有努力,只是香港人的基因是:沒有利益的事情,我沒有必要同意。反正,益你,唔係益我,為什麼我要支持?就憑你有一兩個歌手,一兩個hehe?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