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網絡世界,短片和截圖成為「真相」的代名詞。每當有人爭吵、失態,又或碰上各種各樣的怪事或生活點滴,總會有當時人或旁觀者舉起手機把情况錄下。不少的短片和截圖,也就成了「真相」的佐證。
日趨發達的傳播科技,使錄像和圖文處理的技術日漸普及,讓每一個人也可藉短片和截圖發送「真相」,造就這「人人是記者」的年代。除了資料和文筆等文字工夫外,「圖」和「相」的視覺影像也是構成新聞的重要部分。即使翻開約一個世紀前的舊報章,在密密麻麻的「字海」裏,也總出現一些老照片、插畫和繪本。「有圖有真相」的想法,並不止是網絡科技的產物。在傳播科技尚未發達的年代,報業人士亦以不同的手法,以視覺藝術向讀者呈現「真相」。
跟文字的陳述一樣,這種以圖像展現「真相」的新聞學(Illustrated Journalism)也有不同的面向。例如,速畫的掃描主要用於突發新聞;漫畫則用於評論和諷刺時弊;細緻的繪本和照片則用於重要人物、某些景致或廣告商品。不同的視覺圖像,由不同的技師負責。他們和文字新聞工作者一樣,對「作品」都有其創作過程和工藝要求(craftsmanship),而各種視覺藝術品亦各施其職,共同組成詮釋「真相」的新聞。
後來,這種兼容並蓄的視覺新聞日漸式微,並由以寫實為主軸的照片新聞學(Realist Photojournalism)所取代。後者的特色有二:一、以照片作為「真相」的權威演繹;二、以寫實、實境作為「眼見為信」的「真相」。由是起,繪本、掃描及其他視覺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圖像和景致,漸漸被視為「非真相」、「不夠真實」,而逐佔淡出新聞專業的舞台。
這轉變,當然與拍攝技術及照片處理日漸發達有關。但更重要的社會動力,是新聞專業的發展趨向以「客觀」、「真確」、「中立」報道為王道。在這背景下,寫實主義成為處理新聞視覺元素的主軸,照片亦成新聞是否夠「客觀」、「真確」的重要載體。事實上,拍照和拍攝的角度、手法以至剪接過程,其創作空間絕不亞於繪本和素描。不過,照片和錄像就是予人「真相」的感覺,是故以寫實為主新聞照片和錄影片段,亦成為我們對新聞的理解和期望。
新聞照片錄像再難代表「真相」
時移世易,這種以寫實為主的新聞照片和錄像,如今也慢慢經不起網絡世代的考驗。有「人人是記者、有圖有真相」之風下,五花八門的短片和截圖,使新聞採訪所得的照片和錄像再難代表「全部真相」。再者,新聞行業近年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大眾傳媒亦漸漸習慣以漫畫、設計圖片、動畫、資料設計圖(Infographics)作為頭條新聞和新聞條目「出街」。看來在新聞業界裏,「真相」已不一定再要由寫實的「圖」、「相」或「片」去表達,並容納其他的視藝創作品。這些變化,固然反映了讀者怕「悶」、傳媒行業競爭大,因此要於新聞的視角效果「爭妍鬥豔」。但除此以外,寫實主義慢慢不再是新聞視覺元素的王道,是否亦反映了新聞價值的某些變化?抑或是社會對何謂新聞的理解不再一樣?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 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日趨發達的傳播科技,使錄像和圖文處理的技術日漸普及,讓每一個人也可藉短片和截圖發送「真相」,造就這「人人是記者」的年代。除了資料和文筆等文字工夫外,「圖」和「相」的視覺影像也是構成新聞的重要部分。即使翻開約一個世紀前的舊報章,在密密麻麻的「字海」裏,也總出現一些老照片、插畫和繪本。「有圖有真相」的想法,並不止是網絡科技的產物。在傳播科技尚未發達的年代,報業人士亦以不同的手法,以視覺藝術向讀者呈現「真相」。
跟文字的陳述一樣,這種以圖像展現「真相」的新聞學(Illustrated Journalism)也有不同的面向。例如,速畫的掃描主要用於突發新聞;漫畫則用於評論和諷刺時弊;細緻的繪本和照片則用於重要人物、某些景致或廣告商品。不同的視覺圖像,由不同的技師負責。他們和文字新聞工作者一樣,對「作品」都有其創作過程和工藝要求(craftsmanship),而各種視覺藝術品亦各施其職,共同組成詮釋「真相」的新聞。
後來,這種兼容並蓄的視覺新聞日漸式微,並由以寫實為主軸的照片新聞學(Realist Photojournalism)所取代。後者的特色有二:一、以照片作為「真相」的權威演繹;二、以寫實、實境作為「眼見為信」的「真相」。由是起,繪本、掃描及其他視覺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圖像和景致,漸漸被視為「非真相」、「不夠真實」,而逐佔淡出新聞專業的舞台。
這轉變,當然與拍攝技術及照片處理日漸發達有關。但更重要的社會動力,是新聞專業的發展趨向以「客觀」、「真確」、「中立」報道為王道。在這背景下,寫實主義成為處理新聞視覺元素的主軸,照片亦成新聞是否夠「客觀」、「真確」的重要載體。事實上,拍照和拍攝的角度、手法以至剪接過程,其創作空間絕不亞於繪本和素描。不過,照片和錄像就是予人「真相」的感覺,是故以寫實為主新聞照片和錄影片段,亦成為我們對新聞的理解和期望。
新聞照片錄像再難代表「真相」
時移世易,這種以寫實為主的新聞照片和錄像,如今也慢慢經不起網絡世代的考驗。有「人人是記者、有圖有真相」之風下,五花八門的短片和截圖,使新聞採訪所得的照片和錄像再難代表「全部真相」。再者,新聞行業近年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大眾傳媒亦漸漸習慣以漫畫、設計圖片、動畫、資料設計圖(Infographics)作為頭條新聞和新聞條目「出街」。看來在新聞業界裏,「真相」已不一定再要由寫實的「圖」、「相」或「片」去表達,並容納其他的視藝創作品。這些變化,固然反映了讀者怕「悶」、傳媒行業競爭大,因此要於新聞的視角效果「爭妍鬥豔」。但除此以外,寫實主義慢慢不再是新聞視覺元素的王道,是否亦反映了新聞價值的某些變化?抑或是社會對何謂新聞的理解不再一樣?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 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