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交通諮詢委員會就紓緩交通擠塞提出12點建議措施,獲得政府原則上認同,這些措施可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3類,包括提升汽車首次登記稅及牌費,建議登記稅加幅為15%;把俗稱「牛肉乾」的定額罰款由現時的320元增至450元;中環灣仔繞道建成後,在中環設立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以及增設泊車轉乘設施。連串做法引起社會討論,綜合而論,根據過去經驗,加牌費未必有效,反而以新思維對待這一老問題,也許會有所啟發。
塞車影響生活質素
私家車10年增四成
正如其他路少車多的國際城巿一樣,香港的塞車情况日趨嚴重,生活質素受損,長遠更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路面擠塞與私家車大幅增加不無關係,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間,汽車由約52萬架增至68萬架,其中私家車增幅更達四成;行車速度由每小時25.6公里減慢到22.7公里;在繁忙時間,個別地區如港島德輔道西更低至每小時不到10公里。與此同時,香港的路面卻未見大幅度增加,2003年到2013年這段時期,公共道路只增加0.9%,與汽車的增加速度相比,兩者之間難以匹配。
塞車是長久以來的城巿問題,1980年代港英政府曾提出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構想,其後胎死腹中,塞車的情况有增無減,政府未見有具策略性的應對之道。政府能拿出來的其中一種做法,是手掌拍腦袋式的寓禁於徵,大幅增加汽車登記稅及牌費,企圖藉此阻遏買車的需求。然而這種做法在經濟暢旺年代根本無法起到作用,事實上,以2003年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為例,加稅後一段時期私家車的增加幅度確是稍見回穩,但之後又再出現持續升幅。如今提出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若無其他措施相輔相成,加稅效果極可能會是另一次的過眼雲煙。
情况與香港類近的是新加坡,同樣地少人多車多,新加坡實行的是嚴厲控制車輛措施,買一輛汽車要先通過拍賣買一張可用年期為10年的「擁車證」,之後才可以購買汽車。近年「擁車證」價格約在9萬新加坡元,即約52萬港元,有促狹者稱在當地買車昂貴,比起買樓不遑多讓云云。然而這種寓禁於微的做法,針對的是汽車擁有權而不是道路使用權,難以從根本上紓緩汽車擠塞狀况。因此,這就必須有其相關配套,電子道路可能是解決塞車的一帖藥方。
解決塞車須全面統合
缺乏誘因則舉步維艱
交通擠塞是某一地區在特定時間的現象,等於中區大塞車不會發生在星期日或假期,倘若一刀切大加汽車首次登記稅,對那些絕少進入塞車地區的車輛擁有者絕不公平。面對塞車這個老問題,若不以新思維應對,便會墮入舊日做法,以加稅加費這些懲罰性措施處理,到頭來無法根治,更會帶來社會反彈。新加坡買車雖要先買「擁車證」,但其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樣是英國首都倫敦,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也能解決一定問題。單一類型的做法,無法得到全面效果,有機的結合有其需要。
眾所周知,本港的塞車區域主要集中港島北部一帶,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之外,可考慮泊車轉乘措施,在塞車地區外圍設立停車場,駕駛者由此轉乘公共交通工具進入該區,減少中心地區汽車流量。但這種做法必須有鼓勵因素,否則車主缺乏誘因在區外泊車再轉乘公共交通系統。但本港土地寸金尺土,能否找到合適地點設立大型停車場,令駕駛者在繁忙時間轉車過程之間沒有虛耗時間,選址及接駁公共交通工具的可靠度必須注意,否則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倫敦巿長約翰遜踏單車上班,成為這個古老國家的清新一景,有人會稱之為政客做「騷」,除卻這種臆度猜測,當塞車之下汽車時速不到10公里,而一般單車駕駛速度是20公里,對大塞車時困在汽車的駕駛者而言,單車不啻是脫離車陣的一條出路。以此觀照,其實更大的出路,在於如何改變人們的習慣,以新思維解決老問題,總勝於因循守舊走回頭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