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縮亞洲經濟體得益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8日 06:35
2015年05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通縮的幽靈繼續威脅着全球的主要經濟體,這警號甚至已經蔓延到中國。因為由2014年第一季開始,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已經變成了負數。


我們的觀點是,通縮不一定像洪水猛獸般可怕,也不意味着人們就會失業及領救濟飯。有人指出,以往曾經有相當長時間,物價下跌是與實質收入上升以及資本快速積聚同時發生的。19世紀中期至後期的英國,就是一個好例子,那時通縮是很自然的事。


為簡單起見,我們傾向於將通縮理解為一種由供應方或者由需求方引致的現象。前者是和激烈的「創造性破壞」有關,最終會推動增長。而後者則是由價格、產出和實質收入普遍下跌而引致的一種自我強化、汰弱留強的過程。例如,日本由1990年代中期起。


對於投資者來說,其挑戰是要了解通縮是在甚麼背景之下出現。因為金融資產亦一樣可以從抗衡通縮壓力的貨幣和財政刺激中得益。


在亞洲,我們關注的是,決策者傾向於維持金融穩定,近幾年當通縮威脅出現時,他們都遲了採取行動。這個地區有些中央銀行的寬鬆行動,是令人鼓舞的;但整體來說,行動過慢。


我們所說的需求方引致的通縮,涉及一種越來越強的期望,認為明年的整體價格會更低,因而令消費者推遲消費,企業延遲投資。這種思維一旦紮根,就很難去改變它,這可以從南歐的情形看到。


勞動力緊張促工資漲 新絲路提升需求

若沒有着眼於顯著提高生產力的大刀闊斧改革,企業會傾向於囤積現金或到海外投資,這又會反過來增加價格下行的壓力。工資停滯,而整體需求又下跌,像希臘這種極端情形,可以令一個負債纍纍的經濟體陷入惡性的債務陷阱。


相反,在這周期內,亞洲的經濟體出現需求方引致的通脹的風險卻是相當低。因為這個地區的勞動力市場仍然緊張,工資仍然上漲,有穩固的基礎去增加消費。此外,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有望為整個地區的基建提供大筆融資。這些基建可以將數以百萬計的人連接到環球市場,過程中將會有效提升需求。


當然,這不是說亞洲對於通縮風險是免疫,我們認為亞洲資本密集型工業化的性質意味着,它幾乎是「命中注定」出現某種通縮問題(如中國和北亞的「通縮綜合症」)。問題是,通縮在何時或如何出現。


實際債務負擔增 逼企業削減開支

我們認為,亞洲的通縮較多是一個由大量撇帳和「去槓桿化」引致的供應方問題。由於債務金額名義上是固定的,價格下跌就會令實際的債務負擔增加,迫使企業要使用更高比例的收入去還債,所以這些企業往往會削減所有不必要的開支。


去年,我們認為亞洲正醞釀一個問題,因為其私人信貸相對GDP的比例,已超過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的水平。雖然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並沒有直接受到威脅,但企業負債高企,尤其是印度和韓國等國家,卻引人關注。


亞洲製造業大國必定要走過的這一波去槓桿化,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並且有可能抵消因為消費力不斷上升而產生的通脹壓力。


亞洲央行已為通縮預期採取行動

這種通縮壓力並不限於影響國內經濟,而是傾向於透過出口市場散播。在2015年第一季,亞洲所有主要經濟體的出口都出現萎縮,令韓國和泰國需要調低其預期經濟增長。通縮壓力在亞洲隨處可見。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的官方通脹數字,全部都在1%以下。


這部分是因油價疲弱,但早在去年下半年能源價格大幅調整前,物價回軟的趨勢已出現。基於這些風險,這地區有些央行已經針對通縮預期而採取行動,這點是令人鼓舞的。雖然美國聯儲局正準備將其其貨幣政策回復到正常化,它們卻推出了貨幣寬鬆政策。


儘管我們擔心亞洲決策者的固有偏見一向有利其國內的地主,但我們認為,以這個地區看漲的前景來說,這仍然是相當低的風險。


若要減低通縮的風險,投資者可以轉投負債較少的亞洲企業。我們將1990年以來所有在亞太地區上市的公司,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高負債」的公司,其淨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率(net-liabilities-to-shareholder-equity)高於中位數。而另一類則是「低負債」的公司,其淨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率低於中位數。這兩類公司的相對表現,可以很好地反映到亞洲整體的通脹水平。


正如下圖顯示,當高負債企業的相對表現達到最佳時,通脹會傾向上升。相反,當高負債企業的相對表現跌至低點時,通脹亦會跌至近乎零。有趣的是,儘管不同國家的債務對GDP比例相距很大(中國是180%,印尼為40%),但這些國家的高負債企業和低負債企業分佈都相近。


儘管自2013年以來,亞洲企業的實質孳息率都全面上漲,整體來說,這個地區已設法去槓桿化。以亞洲非金融類上市企業來說,它們的淨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率中位數,已經由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0.8,下降至大約0.6,這乃是1990年以後的最低數字。相比之下,自2008年以來,美國企業的債務比率只是保持穩定。再看看上述的低負債企業和高負債企業,前者的淨負債對股東權益比率只是0.2,而後者則是1.3。


低負債亞洲企業 出事機會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過去兩年,亞洲股市有很多指標都跑輸給美國股市,但那組低負債企業的回報率其實和美股大致相同。


我們看好低負債的亞洲企業,它們將會從寬鬆措施中得益較大,因為它們的投資能力將會受到較少的限制。另一方面,萬一出現任何政策錯誤,導致普遍的債務和通縮問題,它們出事的機會亦相對較低。


這些低負債企業在通縮的環境將會表現較佳,這既因為它們可以用少一些收入去償還貸款,亦因為它們所屬的行業(例如科技)通常較具有價格彈性,它們可能會面對產品價格下跌,但卻可以賣出更多產品。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