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普選不是香港的全部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19日 06:35
2015年05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時至今日,北京對於重啓政改並未鬆口,學界分析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中央不希望圍繞選舉制度的政治爭拗持續下去,其二則是在為期79天的佔中之後,本港未來的發展路徑令人難言信心。


2007年,中央承諾在10年後實施特首普選,據悉有3個考量:其一是希望結束彼時社會關於普選的爭論;其二是希望愛國愛港陣營壯大,並力圖容納更多光譜;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希望借中國崛起的契機提升香港的向心力,以增進香港社會對「一國」的共識。


有民調顯示,2008年,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比例提高至39%,達到97之後的最高水平。但從2009年開始,這一比例開始下降,2010年跌至21%,2012年跌至12.6%,2014年則下降至10%以下。


政制之爭未見消弭,內地負面新聞的影響,以及新移民、自由行等民生問題的發酵都是身分認同感下降的原因。


儘管有觀點認為民調的立場預設有失偏頗,不過類似結果仍然會令官方擔憂,尤其是當佔中及衝擊駐港部隊軍營的事件發生後,中央對分離主義的擔心與日俱增。


讓港人「民心回歸」需更長遠考量

香港回歸已快20年,但要讓更多的港人「民心回歸」,尚需更多努力和更加長遠的考量:首先,應更多吸收港人參與行使國家主權。「一國」的含義包括了讓港人和內地同胞一起行使國家主權,而不僅僅是享有國家主權和參與治港政策的諮詢。僅有各行業的北上交流團是不夠的,應讓港人有更多參與國家事務的機會,例如國安法等重大立法可考慮在港徵求意見等,這可增進港人對國家憲政體制的認同。此外,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港府,都應更加重視草根與中產階級的力量。無集體談判權的勞工仍然處於弱勢地位,而納稅較多的中產階級卻享受不到政府特定福利。普選框架下,草根與資本家手中的選票具有同等分量,這或可促使政府管治向草根與中產傾斜,有利於更好解决社會民生問題。


其三則是教育改革。本港的通識教育以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為標誌,卻缺乏政治理論的普及,課堂引用的材料又以傳媒報道為基礎,通識課程異化為對現實政治的批評,能否做到理性與客觀尚存疑問。


在當下社會撕裂、溫和派別政治空間被擠壓的背景下,促進民心回歸而不是加劇爭拗和擴大社會裂痕,或許是溫和泛民與中央可以尋求的一個共識。


需要指出的是,普選終究只是中央治港「工具箱」中的其中之一,普選也不能解決本港所有社會問題。因此,如何借由民主發展與社會管治增進國家認同,維護香港穩定與發展或許比普選本身更為重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