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位於84校網的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出名活動多,徐俊祥校長明言,學校不催谷成績、不操練補充練習,取而代之,他力推活動教學﹕學校有近2萬呎農地,學生需要學插秧;又會走入社區,到小店做街訪,了解本土情懷。學生全都活潑好動「好玩得」,但亦沒有影響學業成績,升中成績仍然理想,97%畢業生獲派升中首三志願。徐校長說,關鍵並非平衡玩與學的時間,「因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活化課堂,從生活開始學習,提升學習動機,成績自然會好。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下稱寶湖舊墟)的大門口寫着幾個大字﹕「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可發展潛能,能邁進成功」,徐俊祥校長說,這正是學校的理念,亦因此,學校不主張讓學生機械式地操練補充,相反,學校推行不少活動,為學生增進課本以外的知識。
「情意培養」打好學習根基
他說,教育分為認知、行為、情意三部分。他認為,香港學生在學習知識及應用方面的能力很高,然而,本地教育往往忽略了情意一環。他說,其實學生對事物有好奇、感情,才有學習動力,「情意培養是學習的根基」。而學校的校本課程,不少都以提升學生情操為主。
其中一項為文化藝術校本課程,全年共有約12節課,每級設不同文化主題如節日、戲劇、本地情懷等,透過不同學習經歷,讓學生反思自身,再貢獻社會,達至提升學生人文關懷及藝術情操的目的。例如三年級的主題為「農情.濃情」,在近2萬呎的學校農地裏,學生要學習插秧、種植蔬菜等,讓他們認識農夫的辛苦,亦能從中學懂珍惜食物,以及種植的知識。而四年級的「墟市情懷」,更善用學校位於大埔的地理位置,學習墟市文化,同學需與區內居民訪談,走入小店如校服店、水果店等,了解本地文化。
放棄課堂時間 提供體驗學習
另一個重點活動,則是課程統整周。在這個星期,學生不用上課,他們需運用基礎學科知識,並結合相關技能,製作不同形式的研習報告。例如六年級的「光影之旅」,學生需要設計劇本,拍成短片,最後向全校展出,「這些都是實用的技能,要拋開學科才能做到」,徐校長認為,做補充練習不是唯一學習的途徑,樂意放棄一點課堂時間,提供體驗式學習。
活潑不心散 升中成績理想
寶湖舊墟活動多籮籮,網上教育討論區亦有指,學校適合活潑型學生,但亦有家長擔心會否令學生心散。徐校長則表示,「活潑」並不代表學校不注重學業。學校升中成績理想,2012至2014年度,超過40人升讀區內具口碑的英文中學,包括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迦密柏雨中學、王肇枝中學。徐校長信心滿滿地說﹕「坐唔定和坐定定的學生,都可以選擇本校。」
活動與學習相輔相成
問到如何做到平衡活動與學業,他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活動中亦能學習,學校是在活化課程,何須平衡?」他曾觀察每級成績最好的首五個學生,並收集資料作統計,發現他們均參與多項活動,如朗誦、游水,「證明成績好不一定要坐定定」。
他舉例說,學生游泳2小時是刻苦練習,能鍛煉毅力,這可轉移成為學習的力量,「打機、看電視的力量則不能轉移,這些『玩樂』才會減低學習興趣」。他又說,學生若在課外活動表現出色,有助增加信心,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動力,「活動與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圖書教學 強化思想意境
學校本學年開始於各科推行圖書教學,計劃佔總課時三分之一時間,低年級用繪本、中年級用橋樑書、高年級則用小說。例如語文課,徐校長說,課文能教曉學生讀寫聽講,「但要寫出有深度的文章,還需要對事物有深刻感受、獨立思考與文學修養」,而圖書則能令學生感受文字背後的思想、意境。
例如繪本《小雲朵》,講述雲的用處,順着劇情發展,老師會特別點出當中的修辭技巧,例如瀑布「滾滾地」向下流;又例如繪本《團圓》,講述離家工作的爸爸回鄉過年,除了學習字句構造,感人的故事更能讓學生投入體會鄉愁的感覺,「語文學習亦關連到社會脈絡,不能只顧讀寫聽講」。
教師團隊敢於求突破
學校以活動增加學生學習動力,同時教師工作量、壓力亦隨之增加,或變相減少照顧學生的時間;這亦是家長關注的問題,因教師流失率高有礙師生建立關係。
徐校長坦言,學校求變的確會增加教師工作量,但他慶幸其教師團隊十分主動,敢於求突破。
學校亦會因應教師的專長與興趣去安排負責項目,例如視藝科老師負責藝文課程,由曾當過演員的老師負責戲劇教學。他表示,明白一個新教學模式需要一班好的團隊,持續跟進,累積經驗,他會致力保持員工穩定性。
◆97%獲派首三志願
學校升中表現理想,2013/14年度升中學生獲派首三志願達97%,獲派第一志願學生有82%,不少畢業生升讀區內英文中學,包括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迦密柏雨中學、王肇枝中學,另亦有不少升讀區外具口碑中學如拔萃女書院、協恩中學、皇仁書院等。
學校設講座讓學生及家長理解升中程序,亦安排各中學校長舉辦講座,如協恩中學;另外亦會請家長與學生模擬升中面試,「因為學生們不熟悉其他家長,能訓練他們面對陌生人的膽量」。
徐校長又說,每次活動後,同學都需要匯報,因此有不少機會練習說話及訓練思考;另外,海外交流亦令學生增廣見聞,例如五年級生到台灣,同學需要到淡水老街與店主訪談,問問「阿婆鐵蛋」的來歷,他相信這些練習都有助升中面試。
文﹕鍾家寶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下稱寶湖舊墟)的大門口寫着幾個大字﹕「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可發展潛能,能邁進成功」,徐俊祥校長說,這正是學校的理念,亦因此,學校不主張讓學生機械式地操練補充,相反,學校推行不少活動,為學生增進課本以外的知識。
「情意培養」打好學習根基
他說,教育分為認知、行為、情意三部分。他認為,香港學生在學習知識及應用方面的能力很高,然而,本地教育往往忽略了情意一環。他說,其實學生對事物有好奇、感情,才有學習動力,「情意培養是學習的根基」。而學校的校本課程,不少都以提升學生情操為主。
其中一項為文化藝術校本課程,全年共有約12節課,每級設不同文化主題如節日、戲劇、本地情懷等,透過不同學習經歷,讓學生反思自身,再貢獻社會,達至提升學生人文關懷及藝術情操的目的。例如三年級的主題為「農情.濃情」,在近2萬呎的學校農地裏,學生要學習插秧、種植蔬菜等,讓他們認識農夫的辛苦,亦能從中學懂珍惜食物,以及種植的知識。而四年級的「墟市情懷」,更善用學校位於大埔的地理位置,學習墟市文化,同學需與區內居民訪談,走入小店如校服店、水果店等,了解本地文化。
放棄課堂時間 提供體驗學習
另一個重點活動,則是課程統整周。在這個星期,學生不用上課,他們需運用基礎學科知識,並結合相關技能,製作不同形式的研習報告。例如六年級的「光影之旅」,學生需要設計劇本,拍成短片,最後向全校展出,「這些都是實用的技能,要拋開學科才能做到」,徐校長認為,做補充練習不是唯一學習的途徑,樂意放棄一點課堂時間,提供體驗式學習。
活潑不心散 升中成績理想
寶湖舊墟活動多籮籮,網上教育討論區亦有指,學校適合活潑型學生,但亦有家長擔心會否令學生心散。徐校長則表示,「活潑」並不代表學校不注重學業。學校升中成績理想,2012至2014年度,超過40人升讀區內具口碑的英文中學,包括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迦密柏雨中學、王肇枝中學。徐校長信心滿滿地說﹕「坐唔定和坐定定的學生,都可以選擇本校。」
活動與學習相輔相成
問到如何做到平衡活動與學業,他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活動中亦能學習,學校是在活化課程,何須平衡?」他曾觀察每級成績最好的首五個學生,並收集資料作統計,發現他們均參與多項活動,如朗誦、游水,「證明成績好不一定要坐定定」。
他舉例說,學生游泳2小時是刻苦練習,能鍛煉毅力,這可轉移成為學習的力量,「打機、看電視的力量則不能轉移,這些『玩樂』才會減低學習興趣」。他又說,學生若在課外活動表現出色,有助增加信心,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動力,「活動與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圖書教學 強化思想意境
學校本學年開始於各科推行圖書教學,計劃佔總課時三分之一時間,低年級用繪本、中年級用橋樑書、高年級則用小說。例如語文課,徐校長說,課文能教曉學生讀寫聽講,「但要寫出有深度的文章,還需要對事物有深刻感受、獨立思考與文學修養」,而圖書則能令學生感受文字背後的思想、意境。
例如繪本《小雲朵》,講述雲的用處,順着劇情發展,老師會特別點出當中的修辭技巧,例如瀑布「滾滾地」向下流;又例如繪本《團圓》,講述離家工作的爸爸回鄉過年,除了學習字句構造,感人的故事更能讓學生投入體會鄉愁的感覺,「語文學習亦關連到社會脈絡,不能只顧讀寫聽講」。
教師團隊敢於求突破
學校以活動增加學生學習動力,同時教師工作量、壓力亦隨之增加,或變相減少照顧學生的時間;這亦是家長關注的問題,因教師流失率高有礙師生建立關係。
徐校長坦言,學校求變的確會增加教師工作量,但他慶幸其教師團隊十分主動,敢於求突破。
學校亦會因應教師的專長與興趣去安排負責項目,例如視藝科老師負責藝文課程,由曾當過演員的老師負責戲劇教學。他表示,明白一個新教學模式需要一班好的團隊,持續跟進,累積經驗,他會致力保持員工穩定性。
◆97%獲派首三志願
學校升中表現理想,2013/14年度升中學生獲派首三志願達97%,獲派第一志願學生有82%,不少畢業生升讀區內英文中學,包括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迦密柏雨中學、王肇枝中學,另亦有不少升讀區外具口碑中學如拔萃女書院、協恩中學、皇仁書院等。
學校設講座讓學生及家長理解升中程序,亦安排各中學校長舉辦講座,如協恩中學;另外亦會請家長與學生模擬升中面試,「因為學生們不熟悉其他家長,能訓練他們面對陌生人的膽量」。
徐校長又說,每次活動後,同學都需要匯報,因此有不少機會練習說話及訓練思考;另外,海外交流亦令學生增廣見聞,例如五年級生到台灣,同學需要到淡水老街與店主訪談,問問「阿婆鐵蛋」的來歷,他相信這些練習都有助升中面試。
文﹕鍾家寶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