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50年代的香港,物質生活非常的匱乏,我們住在荃灣大窩口徙置區,家裏一貧如洗,我哪來錢買藝術品?慶幸的是,當年的荃灣還是個農村,大帽山腰水田遍地,暮色蒼茫,美不勝收。我和藝術相戀源於與大自然緊緊相依。無邊的綠野,無盡的大自然交響樂,綠蛙在魚塘中奔跳 ,每次大雨後,瀑布萬千條如白簾懸掛遍大帽山,眼前是一幅巨型山水畫。才6歲的我,數呀數,白條數之不盡,我來得心花怒放。玉蘭樹下,荷花池中那沁人心脾的香氣,小時的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獨處,心裏想着小學教室鄰座的「小美人」。「小美人」及母親大自然(mother nature)二合為一,闖進我的靈魂深處,沉澱轉化成我的藝術觀,我的遐思 、癡想、夢想,來無蹤,去無迹。啊,就是這麼神奇!
40多年前我離開香港遠赴加拿大讀大學,讓我首次有機會在異鄉借用別人的藝術創作來表達我的個性、情操、我的心底話。當年在加拿大,街頭藝術買賣隨處皆是,大學裏大海報很流行,同學們用一元幾角買自己喜歡的藝術海報黏貼在房間裏。畢業後,我先後在加拿大、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的大學任教,生活比之前豐裕了,也開始了我的所謂藝術收藏。我也時常把自己這種對藝術的珍愛跟我的兩個子女分享。從小,我就帶着他們去野外到處跑,看楓葉,聽雨打芭蕉,聽濤聲,也帶他們逛博物館和畫廊,俱是星期六及星期日的指定節目。我兩個小孩比小時的我要幸運的多,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去接觸藝術,耳濡目染,享受藝術帶來的愉悅。兒子畢業於英國文學和哲學系,剛完成比較文學及比較哲學博士論文,女兒年前畢業於藝術系,現重返校園學烹飪。他倆心地善良,熱愛藝術,熱愛平等、自由、民主、和平。我相信,愛好藝術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壞人。藝術,沒有種族分界,沒有膚色和性別歧視,它的力量能衝破藩籬,跨越意識形態。
我的想像
藝術要生活化,首先要普及化,要讓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東西。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要執著地為孩子們進行美的教育,而最美的東西總是不經意地蘊藏在大自然中,孩子要學會尊重,愛惜大自然,並進一步模仿大自然,綠化、美化、藝術化他們的學校、家居、家具、家當,以及公眾地方(public place)。孩子要接觸多種形式的藝術:音樂、美術、雕刻、文學、舞蹈、詩詞歌賦、粵劇、粵曲、崑劇、歌劇、爵士樂、書法等等。古老的、現代的、中的、西的,好不熱鬧,好不興奮。
藝術本來就是生活嘛,我喃喃自語。
想想這樣的一個生活鏡頭:
兩鬢斑白的爺爺和年幼的孫子走在人來人往的地下鐵,在排山倒海的瘦身廣告之中,孫子突然看到一副巨型的、蒼勁有力的中國書法。
孫子好奇地指着它,問道:「爺爺,這書法白紙黑字很美啊!它寫的是什麼?」
爺爺笑着答:「這是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寫的《將進酒》。」
「《將進酒》寫的是什麼?」
「我們回家把那本你早已掉了的《唐詩三百首》找出來,爺爺和你說個飽,也教你用毛筆寫字!」
「好!爺爺,我們現在就走。」
「停車坐看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爺爺對着孫子在嘈雜的地下鐵車廂裏,在列車極速前進的震動中吟詩作對起來,豈不快哉?
我的嘗試
把藝術帶到社區、人群去(bringing art to the people)是我近年想推動的理念。在2009年12月及2010年2月,我和港鐵公司合作,先後在油麻地和紅磡站舉辦了名為「古往今來」的書法展覽,合共兩個月,是我平生首次策展的藝術展覽。該展覽展出了我的好友陳一豫先生的書法,藉古老的體裁,載新穎的題材,傳承中華文化,穿越古今。猶記得有一晚姊姊打電話來,告訴我她和家人在地鐵站內看到該書法展覽。姊姊平日少逛藝術館或畫廊,這次她「碰」上了陳先生的書法,也算是「相請不如偶遇」。
搞藝術展覽的人應該經常問自己:在香港,哪裏最多人?人在哪裏?(Where are the people?)答案是地鐵站、商場、學校、屋苑、辦公室、銅鑼灣及旺角的街道。
我上了電台廣作宣傳那兩次展覽,成效不俗。我的目的,是讓大眾了解藝術的重要,及其絕對可以回歸生活。只要我們願意,藝術能讓生活裏的每一刻和每個角落變得優雅一點,和諧一點。地鐵站的書法展覽可以說是我實踐「藝術生活化」和「藝術走入社區」的起點。我還要把藝術態度帶進校園,第一個地點就選在浸會大學,時為2010年9月,蒙各方好友鼎力支持,讓我的「藝術回歸生活系列(Art Returns to Life Series)」之三——睹物思人:陳國賁教授與好友非珍藏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籌辦,開幕當天「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學生、教授、職工濟濟一堂。「藝術回歸生活系列之四——陳國賁教授非珍藏展」於港島區鴨脷洲一屋苑內舉行,時為2011年9月,開幕那天,鄰居扶老攜幼去湊熱鬧。相信未來,這一類的展覽能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陸續有來。
我的憧憬
通過展覽,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不止是收藏品,更重要的是收藏過程中的喜悅、背後的故事以及延伸出來的情和愛。我特別鼓勵鄰居、朋友、同事、老師和大、中、小學生,愈早開始收藏愈好,因為這將會是他們日後的美好回憶。有一天,你把一生的收藏陳列出來,每件藏品背後是你的人生小插曲。眼裏看着、看着,你告訴身邊的人,這件那件藏品是在何時何日何處花了多少錢買回來的。你也許會和他們分享買下來時那一刻的喜悅。把這些大小插曲、深淺記憶串連起來,便是「你」,便是你的一生,你是你的收藏(You are what you collect)。
幾百張油畫多年來跟着我到處跑。從浸會大學到鴨脷洲到屯門到新填地街,我一再搬畫,4月終於在旺角上海街找到了落腳點。上海街鄰近地鐵站,距車水馬龍彌敦道只數百步之遙。旺角乃人聚的地方,我的畫在旺角,到時來個意式或法式沙龍(salon)應該是挺有意思的……
我憧憬着香港將來有那麼的一天,有人的地方,就有藝術。
藝術本來就是生活嘛,我再次喃喃自語。
陳國賁
-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資深研究顧問
- 陳氏社會研究學院(Cha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創辦人及主席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