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工業踏實打拚 看出新希望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1日 06:35
2015年05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一直在路上跑,到了台灣和南韓去參加不同上市公司的拜訪和劵商的投資研討會。今次特別選這兩個地區去拜訪,是因為這兩個地區在投資的角度上其實有一些相同之處。


昔日四小龍 各出奇謀求存

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這兩個地區跟新加坡和香港一起成就了當年第一波四小龍的經濟行情,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結束。之後,隨着中國在區內的經濟影響力日增,各地區亦因應相關的形勢而找出它自身的出路,好像,南韓就用兩條腳走路,一方面在大企業重組中,找出具競爭力的企業跑出去跟全球對手一拚,在內則通過一些本身有優勢的領域,如造船、化妝品及娛樂事業,投放資源去支持發展,以取得全球前沿的地位。


如前文所述,新加坡亦推出了一系列自我改造的計劃,這一系列計劃並不聚焦於單一建設上,而是看到了新形勢下的全景。他們透過發展金融、航運、特選製造及旅遊去驅動均衡的經濟增長。而且,新加坡利用有序的人口政策,令人口增加了20%,用以滿足發展引伸出來的新增勞動力需求。


在資金投入方面,新加坡政府財政的投資亦起了一個很重要作用,公共財政雖然在計劃初期增加了60%,但政府公共財政在後期佔GDP的比例,因整體經濟全面增長,仍可以保持在15%水平。台灣和香港相對落後,就香港而言,筆者已多番在此跟讀者們分享,香港不能只在空談、呆等的觀點,可惜,媒體的焦點仍是聚焦在那兩三件事上,出路不容易找出。


台商對品質要求不妥協

反而,這次台灣之行,讓自己甚有啟發。台灣以往給投資者的印象,大多來自於科技領域的興盛。在過去的好一段時間,台灣的科技公司仍然可以保持他們既有的優勢,在新一次的電子產品浪潮中,與品牌商合作去達至雙贏。而更有趣的是,台灣的本土工業亦因專注在工藝發展上,如鍛壓(Forge),以使他們在相關的領域中,已可以直接取得品牌商的國際訂單,並成為這些品牌商頭數位的全球供應商。跟投資團隊同仁一直由台北跑到台南,都可以發現這類型的工業企業都有一些讓人敬佩的特點:他們都以產品的高品質為製作的首要目標,而且他們大多傾向將生產基地保留在台灣,並以生產流程自動化來解決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生產技術經過許多年的累積和對品質要求的不妥協,令他們的產品達到全球的前沿位置,亦是他們有信心能招徠客戶的主要原因。


不只為討好投資者

雖然這些企業不少都是上市公司,但與他們的交流中,他們都比較集中討論有關生產及營運的發展,內容踏實,並沒有出現為討好投資者而說出的話。看到有競爭力、幹實事的這群人,就看出台灣在工業上的希望!


安保投資亞洲區 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