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商業社會,企業重組時有發生,談不上什麼新聞價值。全球最大的技術與服務供應商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簡稱GE)4月底宣布出售旗下公司GE資本(GE Capital)的大部分業務,自然沒有引起太大注意。其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件事對香港有深刻的啟示。
GE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美國人的驕傲。它成立於1892年,創辦人之一是發明電燈的愛迪生,也是道瓊斯指數1896年設立至今唯一仍然榜上有名的公司。GE非常重視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它的品牌口號是「把腦筋動起來」(Imagination at work)。GE在全球有4家在科學界享負盛名的實驗室,分別位於美國的紐約、中國的上海、印度的班加羅爾和德國的慕尼黑。這些研發中心的設備達世界頂級水平,曾經誕生過兩位諾貝爾獎得主。
不專注本業 追求快錢高增長
GE的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聘用員工超過30萬人,不但是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其中一家公司,也是公認最受尊重和讚賞,以及最有社會良心的企業之一。然而在過去15年來,GE不再專注本業,在追求快錢、暴利和高增長的過程中忘記了要以先進技術和優質服務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初衷。始作俑者是1981年出任GE總裁的傳奇人物、有管理大師之稱的韋爾奇(Jack Welch)。
韋爾奇任內,GE的年收益由250億增至1005億美元,淨利潤更由15億急升至93億。到1998年底韋爾奇離職,GE的市值超過2800億美元,並連續多年名列財富世界500強 (Fortune 500)前列。然而,這一切都要付出代價,而代價就是GE資本。
像美國很多大企業的掌舵人一樣,韋爾奇有一種看準時機狠狠出擊的「拼殺本能」(the killer instinct)。他成立GE資本,目的是要在上世紀80年代放寬了監管的金融市場上大撈一筆,以彌補GE傳統業務的發展放緩。為了達到這個目標,GE資本從事利潤最可觀但風險也最大的金融業務,包括舉債收購、次級房貸和住房抵押。結果,GE資本成為GE的金牛和搖錢樹,對集團的盈利貢獻遠超過其他公司和部門。
可是,GE資本發展得愈快,吸取GE的資源便愈多。韋爾奇任職總裁期間,以營業額的百分比計,GE用於產品研發的開支減少了幾近一半。財技 (financial engineering)——而非生產和工業技術(industrial engineering)——變成GE的專長和殺手鐧。於是,當2008年次級房貸觸發的金融危機爆發,GE資本的利潤急挫,它貪勝不知輸的過度借貸更陷整個集團於危機。最後,由於得到聯儲局協助,以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擔保,GE資本成功申請到一筆高達500億美元的貸款,才不致倒閉。
GE資本的升沉起落,是一個關於腳踏實地、重回正軌(back to basics)的警世寓言。香港以工業起家,但自1980年代開始,大部分的財政和智力資本逐漸轉移到金融業和地產市場。到今日,香港已成一隻只懂得一種戲法的小馬(one-trick pony)。香港政府和地產發展商多年來從賣地和賣樓中取得天文數字的利潤,做着一盤穩賺不賠生意的地產商當然不會大舉涉足其他業務——這樣做的機會成本太大,其餘各行各業卻要擔起難以負荷的經營成本——香港核心區的舖租和寫字樓租金貴得驚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表《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將連續13年位列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的香港的排名置於深圳之後,又豈是無因?
AMT可助港製造業起飛
這樣說,不是要提倡什麼胼手胝足的所謂「香港精神」。時光不會倒流,香港以廉價勞工代客加工和製造低檔產品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亦不值得懷念。今日的香港欲求產業多元化,應投資於先進生產技術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簡稱AMT)。AMT是指微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能夠為傳統製造業帶來革新與增值的新技術。它是香港沉睡已久的製造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香港的製造業能否再次起飛,還有賴技術、管理、市場拓展、人力和土地資源的配合。
林沛理
專欄作家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