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峻嶸﹕財稅改革的必要性和困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3日 06:35
2015年05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長提出了成立「未來基金」。這個構思來源自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下簡稱「小組」)的建議。前年曾俊華委任此小組時表示因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小組和曾俊華的邏輯是,既然人口老化帶來的是公共開支(如醫療、養老等)的上升,那就應該用現有的儲備和盈餘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以為未來綢繆。


未來基金計劃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不論是小組還是官員,都否定了稅制改革的構想。在殖民地時代開始,香港一直以來都以「簡單低稅率」而自居。在特區時代也沒有分別,因為《基本法》中107條及108條指出香港特區的財政要依循九七前的低稅制度。同時,第107條指公共開支的增長要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相應,根本就是將小政府的精神寫入憲制性文件,可見有關理念是香港統治階級的共識。


我們常以為低稅制、小政府對香港有利。但是否真的對大部分香港市民有利呢?低稅率自然會導致較少的公共開支。香港過去的公共開支通常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0%。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共開支大多都佔GDP的30%至50%(見表一),例如財政較穩健的德國就達45%。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政府開支是本地生產總值的46%。所以論財富,香港不亞於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但論民生政策,除了公共醫療可能相對較好,香港在教育、社會保障、退休保障等其他福利的水平都遠遠不及先進國家的水平。


港稅制鼓勵不要「腳踏實地」?

除了應付公共開支外,財稅制度亦可發揮財富再分配的功能,即是將有錢人的餘錢轉移到資源較少的人手中,以紓緩市場分配資源不公帶來的不平等。香港目前的稅制正是令財富再分配的效果並不顯著。以利得稅和薪俸稅兩種稅種為例,沒有累進制的利得稅,在香港的稅率是16.5%。而有累進成分的薪俸稅,其標準稅率則為15%。兩組稅率都遠低於亞洲的平均水平(利得稅為20.9%;薪俸稅為27.8%)和其他發達地區(見表二)。此外,先進資本主義地區常徵收的資產增值稅和股息稅,香港卻付之闕如。資產增值和股息卻往往是富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到底,有何道德上的理由可以解釋,打工仔女付出勞動力獲得的回報(薪俸)要徵稅,但投資者往往毋須付出勞動力就得到的收入卻完全不用徵稅呢?香港的稅制是否根本在鼓勵我們不要「腳踏實地」?


可惜的是,香港的主流意識,似乎對於富人稅務負擔小沒有太多意見,卻往往質疑低下階層享用福利的正當性。在中產階級之間,甚至出現「自己要交稅但沒有福利」的想像。然而,這種怨言其實也值得檢視。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用語中,「福利」這個概念很多時是指有資產入息審查的福利和社會保障政策:例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就是例子。而有全民性質的福利卻被排除在我們對「福利」的定義中。但其實香港的公營醫療、官辦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