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浸會大學招聘校長的諮詢工作,引來學生不滿,從電視新聞片段所見,部分學生衝擊面試委員會會議場地,阻止會議進行,幸而保安人員極度克制,不致成為流血事件,最後聘任委員會決定延長諮詢期。
似乎,近年各大學的校長委任,都逃不過被學生視為黑箱作業的下場,但事實是否如此?
我認為,首先要釐清的基本要點是,聘任校長是大學的人事招聘工作,不是政治選舉。要聘得一位有學術地位、有領導才能、有管理經驗而又有願景有承擔的知名學者,並不容易,也必須通過嚴謹的、專業的人事聘任程序。
如何平衡申請人的私隱和師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是招聘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困難。我認為,既然這是一件專業的人事招聘工作,就應與其他招聘一樣,盡量保障申請人的私隱。申請人不願意在時機未成熟時曝光,是合情合理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平衡私隱與收集意見的折衷辦法
當然,論者可以很理想地說,如果拒絕面對師生的挑戰就不應該申請為校長;可惜現實卻是,有國際學術地位的世界級學者,多不會應允這類不必要的曝光,如果因而令一些可能很合適的候選人卻步,是十分可惜的。事實上,過往也有院校因申請人過早曝光而立即退出,致令招聘工作前功盡廢,浪費公帑。所以,聘任委員會在選定最後合適人選才公布,是符合現實環境的安排,而在一日之內完成諮詢也是大部分本地大學的慣常做法,也是平衡候選人私隱與收集意見的一個折衷辦法。
據我的觀察,這次浸大聘任校長的安排比5年前的同類招聘進步,因為在聘任委員會內的部分委員由教職員互選產生,而在面試委員會內也加入了學生會主席和校友會主席,加強了持份者的代表性。事實上,大學校長這種高層次學術職位的聘任和面試,實在需要人生經驗、管理經驗及人事招聘經驗豐富而有相當學術水平的人擔任,這次浸大在面試中加入了學生代表,可見對學生意見的重視,也不是每所大學都做得到的。
今次衝擊事件,學生的焦點似乎主要是在程序上,並非新校長的人選上。不過,程序是可以檢討的,但適當的人選卻可能是百中無一,希望隨着大學延長諮詢,學生也應把握機會,盡快讓程序完成。
大學是兼容並包的地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平則鳴,但任何意見,都應該以建設性、文明而有禮貌的方式表達,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我認為衝擊行為絕不恰當,更應譴責,以免讓年輕一代把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合理化。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諮議會民選教職員代表
似乎,近年各大學的校長委任,都逃不過被學生視為黑箱作業的下場,但事實是否如此?
我認為,首先要釐清的基本要點是,聘任校長是大學的人事招聘工作,不是政治選舉。要聘得一位有學術地位、有領導才能、有管理經驗而又有願景有承擔的知名學者,並不容易,也必須通過嚴謹的、專業的人事聘任程序。
如何平衡申請人的私隱和師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是招聘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困難。我認為,既然這是一件專業的人事招聘工作,就應與其他招聘一樣,盡量保障申請人的私隱。申請人不願意在時機未成熟時曝光,是合情合理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平衡私隱與收集意見的折衷辦法
當然,論者可以很理想地說,如果拒絕面對師生的挑戰就不應該申請為校長;可惜現實卻是,有國際學術地位的世界級學者,多不會應允這類不必要的曝光,如果因而令一些可能很合適的候選人卻步,是十分可惜的。事實上,過往也有院校因申請人過早曝光而立即退出,致令招聘工作前功盡廢,浪費公帑。所以,聘任委員會在選定最後合適人選才公布,是符合現實環境的安排,而在一日之內完成諮詢也是大部分本地大學的慣常做法,也是平衡候選人私隱與收集意見的一個折衷辦法。
據我的觀察,這次浸大聘任校長的安排比5年前的同類招聘進步,因為在聘任委員會內的部分委員由教職員互選產生,而在面試委員會內也加入了學生會主席和校友會主席,加強了持份者的代表性。事實上,大學校長這種高層次學術職位的聘任和面試,實在需要人生經驗、管理經驗及人事招聘經驗豐富而有相當學術水平的人擔任,這次浸大在面試中加入了學生代表,可見對學生意見的重視,也不是每所大學都做得到的。
今次衝擊事件,學生的焦點似乎主要是在程序上,並非新校長的人選上。不過,程序是可以檢討的,但適當的人選卻可能是百中無一,希望隨着大學延長諮詢,學生也應把握機會,盡快讓程序完成。
大學是兼容並包的地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平則鳴,但任何意見,都應該以建設性、文明而有禮貌的方式表達,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我認為衝擊行為絕不恰當,更應譴責,以免讓年輕一代把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合理化。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諮議會民選教職員代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