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寶雲道拱橋原是輸水道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4日 21:35
2015年05月24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是一個星期二的下午,中環灣仔,如常繁囂,可是若把鏡頭從地面移高一百米,寶雲道之上,雖然還是被山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所包圍,彷彿走進了林中隧道,城巿的音量突然收細,鳥語花香,樹蔭處處,之所以這裏是城巿跑手愛到的跑步勝地。


然而,人們對於腳下的事,不大認識——寶雲道石屎地面之下,是有近一百三十年歷史的大型輸水道,一度在這個缺水的城巿,把水從大潭水塘引到中環,而當中一段共有二十一個石拱的水道,已被納入法定古蹟,承載的是香港的水務歷史。


難為有大戶人家一再申請在寶雲道建私家路,他大概不知道,我們的城巿,當下人們最珍視的,就是屬於我們的歷史。


沒幾多人知道寶雲道本來是條輸水道,中大歷史系教授何佩然對此並不驚訝,就正如她當年想研究香港的水務歷史,卻發現香港從來沒有人認真研究過。「水,對一個城巿來說這麼重要,居然沒人重視」,尤其香港本來是個天然水源匱乏的地方,能夠發展成住上七百萬人的城巿,奇蹟如沙漠興舟。


曾建七千呎隧道 大潭輸水中環

一八四○年代,英軍登陸,在中區的英國貿易商隊,為數幾百人,主要依賴山澗、溪流和開發地下水源。「香港沒有常盈的湖泊、磅礡的河流,只有山間、小溪,除了位於新界以北的深圳河外,香港沒有一條河流稱得上是真正的河流,沒有一個巨大得足以命名的水系。」一八五○年代開始,香港人口急速增長,人數由五一年的三萬多,增至六一年的近十二萬人,淡水資源需求大增。殖民地政府曾一度鼓勵私人企業投資水務事業,但由於投資金額大、時間長、回報不易掌握,一直無人問津。五九年,政府決定懸賞一千萬鎊,徵求開發水源的方案,幾個月後,皇家工程部文員羅寧(Rawling)建議在薄扶林谷地興建儲水庫,儲存雨水,從山上向下流至巿區,這就是香港史上第一個水塘,在一八六三年建成的薄扶林水塘。


因為薄扶林水塘容量太少,二十年後,政府動手興建大潭水塘,工程浩大,不過最艱巨的不是建造水壩,而是要興建七千呎長的輸水隧道,把水運至中區。「那個年代,都依賴人力和原始工具,要鑿穿的是花崗石山,二十四小時不停挖,每周才鑿出二十八呎。」水塘的水,穿過隧道,只抵黃泥涌,仍有一段距離才到中區,於是在皇后大道中和堅尼地道之上,再興建一條橫跨灣仔和中區的寶雲渠,渠上鋪成馬路,當時的人稱之為三馬路,「比起山路,這條路容易行得多,是人們來回灣仔中環的常用路」。因為山勢險要,某些路段需建拱橋接駁,寶雲道全長四點八公里,共九十八個拱,其中最長一段,連續有二十一個拱,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法定古蹟旁 高樓拔地起

時至一九五○年代,原本路下的輸水道才不再用作運水,寶雲道上開始出現民居、豪宅,現今是熱門的跑步徑。不過,這天來走一圈,看到的寶雲道卻是沙塵滾滾,除了沿路有大大大小小的斜坡鞏固工程,從寶雲道往山下望,還看到不少地盤在建高樓大廈。「美港聯盟」成員羅雅寧Katty,不時會與丈夫到寶雲道跑步,看到的是中環至灣仔的發展變遷——合和大廈旁,兩個地盤也在進行工程,不久將來,前稱Mega Tower的合和中心二期落成,這裏的風景也會改變;司徒拔道舊嶺南書院的位置,地盤向上發展,已伸展至與寶雲道的高度,往後散步的人走到這裏,幾乎可與大廈裏的人揮手打招呼;走至近灣仔出口,山邊出現龐然巨物,原來是景賢里新建的建築物,底下樁腳和大水渠毫不掩飾地建在寶雲道之上。Katty說,這些都大煞風景,「寶雲道是巿區中難得風景優美的跑步徑,當中一段輸水道還被列為法定古蹟,如果政府有意思保護寶雲道,就應該有些意識去美化它,而不是讓它愈來愈不吸引」。


二十一孔拱券段 為半山送水

這一天,我們從中環入口起步,一直向東走,走到灣仔司徒拔道的出口。不過,這其實與當年輸水道中的水流方向相反。寶雲道的建造,是為了把大潭水塘的食水引到中半山,研究香港水務歷史的何佩然教授說,大潭的水,先經過為運水而鑿的隧道,到黃泥涌後,再經寶雲道流到中半山。「寶雲道其實並不是正式的平路,它由東至西微微傾斜,讓水不費工夫地自然流到西邊。」


輸水管不一定圓筒形

很多常行寶雲道的人都不知道,原來平路底下是輸水道。「不要以為輸水渠,一定是圓筒形那種,那個年代的水管,直徑只有五吋,既然要開山闢路,就運多一點水嘛,沒有夠大的水管,就用磚砌囉!」現在我們行走的路面,其實就是渠的頂蓋之上,再鋪花崗石板、石灰沙漿,然後用沙泥回填建造的。下面的輸水道,闊三呎(約0.9米)、深二呎六吋(約0.8米),何教授說,輸水道的外邊用紅磚砌成、內層則用青磚,「紅磚是用普通土地泥燒製,青磚則用塘泥,所以流經的水是冰涼的,磚之間用石灰封實,所以食水不會有沙,長途跋涉運到中半山的水,都仍然好靚。」寶雲輸水道當年每天運送七百萬加侖食水,讓中區的人使用,不過何教授估計,水能不能運到上環,是個疑問,「我看過舊資料,過了蘭桂坊,以西的地方常常無水,大概用大量人力物力興建的輸水道,是供水給中環、山頂的洋人享用,住在上環的華人並不受惠」。


石拱橋跨越山林石澗

寶雲道依山而建,但中間總遇到有些地方不能闢路,例如水道要跨越茂密山林和石澗,唯有在垂直的山邊建棧道,遠看就像高架的石拱橋。何教授說,寶雲道全程總共有九十八個拱,最長的一段就是現在已納入法定古蹟的「二十一孔拱券段」,入口在寶雲道十七號對出。土木及結構工程師李偉明在撰寫《香港古橋》時,也曾經寫到,由於地勢險要,寶雲道的興建相當困難,無論在拱券橋的臨時支撐結構、橋身結構建築和物料運輸都並不容易。李偉明說,這道拱橋有中式風格,例如拱券中間可找到梯形拱心石,但也有維多利亞式風格,例如每一孔的跨徑相同,材料主要是較耐用的花崗石。不過,他曾考察,認為橋的保育情况並不完善,例如某些部分的磚牆被封上三合土,橋墩附近的斜坡也長出大樹,樹根深入石柱地基,會造成破壞。


業主籌建私家路惹爭議

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寶雲道二十一孔拱券段,入口處的欄杆掛着「保衛寶雲道」的橫額和報道——前年八月,寶雲道十七號業主向城規會申請在路旁興建一條私人通道接駁大宅,位置正是在已列入法定古蹟的二十一孔拱券段的入口。


城規會最終否決

這條私家路,若申請獲批准,將在二十一孔拱券段對上、屬於「綠化地帶」的斜坡興建,佔用一千七百平方米政府土地,砍伐逾百棵樹。當時,坊間曾經掀起一輪保衛寶雲道的簽名運動,「美港聯盟」在這裏放置簽名冊,後來共收集到逾三千個簽名。常在寶雲道跑步的美港聯盟成員Katty說,這裏是受歡迎的跑步熱點,來回不用一小時,沿途樹蔭處處,也可俯瞰中環至灣仔一帶景色,是香港城中難得的跑步好地方。去年,都會規劃小組委員會否決申請,就提及寶雲道是香港受歡迎的步行徑,行人優先使用,計劃未清楚解釋日後行人和車輛如何共處,建路期間也對寶雲道行人構成阻礙。後來,業主提出上訴,至上月,四月十日,城規會否決上訴。


雖然寶雲道的危機算是解除了,但Katty說,與這裏同樣是步行徑的山頂盧吉道,雖然更受歡迎、可以飽覽的維港景色更具代表性,卻沒寶雲道般好運,最近城規會已批准二十七號大宅改營酒店,酒店車出入將損害行人使用盧吉道作為優閒步行之用。


姻緣石 日軍港婦故事

在中區起步走寶雲道,大約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後,會看見路旁有讓人供奉神明的地方,四處石頭被髹上紅色油漆。這裏是情人石公園的入口,山邊有石級,一直往上爬,最頂處會見到一塊長形巨石擎天而佇,就是姻緣石。這天來拜訪,雖是星期二,寶雲道人流不多,但專程來參拜的人還是有的,年輕女成熟男都有。坊間說,這個姻緣石很靈驗,但翻看資料,這石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承載的故事是二戰期間,一個日本軍官愛上一個香港漁家婦女,在家人反對下,二人私奔至寶雲道露宿山頭,最後餓死化成石。這塊姻緣石,二戰後才被人發現,至一九六○年代再有人們集資把這岩石粉飾。


界石 維多利亞城界

英軍登陸香港後,英國政府把香港九龍之間的海港名為維多利亞港,太平山叫維多利亞峰,港島北面地區就劃為維多利亞城。一九○三年,殖民地政府把城界以法例規定,並在六個地方豎立石碑,作為城界。其中一塊,就在當時已建成十五年的寶雲道之上,是城區最南點。


同場加映﹕竹林 刻劃了不滿

在寶雲道中段、與灣仔峽道交界附近,灣坊亭旁,要不是Katty提醒,我也看不到這裏有一群竹樹。Katty說,這是個「景點」,因為竹上刻有很多打油詩,她不知道刻的人是誰,不過看來是個憤世嫉俗的人,事關打油詩中多有提及議員、官員,例如葉太、田少,連林瑞麟也有,大概這人已在這裏刻了好多年。


前陸軍醫院 愛德華式建築

寶雲道的西邊末端,有一幢白色建築,門外豎着「母親的抉擇」的門牌。外觀看上去像一般平房,但沿石級走下去,原來另有紅磚建築,屋頂是中式瓦片,每層有拱形遊廊,旁邊有金屬圍欄,在殖民地時代,這是常見的愛德華建築風格。


這裏是前陸軍醫院舊址,落成於一九○七年,用以代替位於現在中環夏愨公園的德己立陸軍醫院。日佔時期,醫院沒有關閉,照顧受傷的戰俘,後來接收從赤柱拘留營調來的病者。一九六七年,英軍在九龍京士柏另建醫院,寶雲道醫院就另租給港島中學辦學。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香港歷史博物館、資料圖片

編輯/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